台灣農人週報0718-0722

台灣農人週報0718-0722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為了提高雜糧作物自給率,同時解決稻米產量過剩的現況。農委會實施各項轉作雜糧作物的補助政策,特別鼓勵稻農轉作大豆、小麥等,這些高度倚賴進口的雜糧作物。然而,台灣的農作物生產成本高,利潤低,不容易被餐廳、或是大型加工業者收購。此外,農產運銷往往被地方派系把持,少了補助學校營養午餐的經費,索性不使用本土大豆作為食材的案例時有所聞。如何開拓本土雜糧作物的市場需求,讓農民願意種植並提高農民收入,才是政府應該加倍努力的方向。



1.【米博士孵15年 新品種在來米誕生】

台中農改場稻米博士楊嘉凌花15年成功育成新品種在來米「台中秈197號」。他說,新品種米質好、產量高,比目前的台中秈17號更適合加工製作碗粿、米粉、粄條和蘿蔔糕。楊嘉凌說,台中秈17號育成已32年,對二化螟蟲、白葉枯病及飛蝨類的抗病蟲害減弱,15年前他開始研究新品種,今年第一期稻是第三次收成,平均每分地可穩定收成750公斤,收益不輸蓬來米。

早期稻米育種的任務單純,只要能提高產能就好,如今更需考慮消費市場需求。楊嘉凌說,蘿蔔糕市場比碗粿、米粉和粄條更大,最近他積極拜訪中彰投縣市知名的蘿蔔糕業者,爭取嘗試使用197號製作蘿蔔糕,若能打開市場,農民改種197號的意願會提高,推廣更快。 2016/07/17 聯合報


2.【蕃茄倒著種「更科學」?農業專家怎麼說】

網路傳言番茄倒著種「更科學」,省空間且減少病蟲害,是真的嗎?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宋妤表示,番茄的確就可以「倒著種」,還可當都市盆栽觀賞,但橫、倒著種和病蟲害降低沒有關係,重點還是在栽培密度和介質土是否遭到病菌污染。

台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煜恒指出,所謂「橫或斜」著種在技術上稱「落蔓」栽培。番茄一樣從地上長出後,超過160、180公分高,便藉由繩索向下繞、固定,但生長點仍朝上,供番茄繼續生長。這樣做的好處便是讓番茄結果位置降低,方便人工採收。其實番茄依照品系不同,供採摘的高度也不同,但無論各種番茄可以「長多高」,只要透過「摘心」或將番茄藤向下固定,讓採摘的農民方便作業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2016/07/16 上下游新聞市集


3.【尼伯特颱風臺東縣災後復耕復建相關措施說明會 協助農民儘快恢復生產】

農委會曹啟鴻主任18日在臺東農改場主持災後復耕復建措施說明會中表示,尼伯特颱風對臺東縣造成嚴重農業損失,農委會已於 7 月 11 日預撥 3 億元予臺東縣政府,不足數額將依規定核撥,對於完成勘查、抽查及審核程序之受災農民,近期內將可收到救助金,此為歷年來救助金撥付進度最快的一次。

另外,此次災害後的農業低利貸款亦將信用保證制度納入,除低利貸款利率 1.04% ,第 1 年免計利息外,農委會亦要求全國農業金庫及農業信用保證基金設立農業低利貸款及提供農民信用擔保協助之窗口,以使農民儘速獲得產業重建的資金需求。曹主委指示,未來勘災應朝逐步應用科技輔助,以降低現地勘查,減少人力負擔的方向來努力。
2016/07/18 農委會輔導處


4.【全國最優!市府加碼補助稻農二期作轉種非基改作物及景觀綠肥】

行政院農委會自103年起不再收購再生稻,為活化農地、鼓勵農民轉作非基改作物與種植景觀綠肥作物,臺中市政府延續辦理全國最優的「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加碼獎勵計畫,透過補助農民每公頃1萬元獎勵金,輔導一期種稻的農民,二期轉作其他適栽作物,幫助農民朋友解決問題,達到農民有錢賺、土地能涵養的雙贏目的。

獎勵措施包含農地休耕種植景觀、綠肥作物(如向日葵、大波斯菊、田菁、太陽麻等),農糧署補助每公頃4萬5,000元,臺中市加碼獎勵1萬元;農地轉作進口替代作物(如非基改大豆、小麥、蕎麥、薏苡等)或外銷潛力作物(如毛豆、胡蘿蔔等),農糧署補助每公頃2萬4,000元至4萬5,000元,臺中市加碼獎勵1萬元。
2016/07/18 臺中市政府農業局


5. 【臺中市青年加農志工隊第二批18日出發 為臺東復耕再添生力軍】

「臺中市青年加農志工隊」第二批志工,共計14位,於今(18)日早上7點鐘在臺中市政府豐原陽明大樓集合出發前往臺東,協助農民復耕工作。尼伯特颱風造成東臺灣農業嚴重災損,臺中市政府號召第一、二屆青年加農學員及農業賢拜組成「臺中市青年加農志工隊」,前進臺東,協助農民儘速復耕、復建。

第一批志工共計10人,前已於7月15日出發至臺東縣卑南鄉協助復耕工作,在臺東縣農會及詹明崇班長帶領下,目前復耕工作先以協助咖啡園區內大型倒伏樹木移除等較需機具及人力之工作為主,截至17日業完成約1公頃以上面積。第二批志工中,其中一名將前往咖啡園復耕工作,餘將前往鹿野鄉,協助當地薑農復耕、復建之工作。
2016/07/18 臺中市政府農業局


6.【本土大豆產量倍數成長 銷量是否追上產量】

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統計,近3年來國產黃豆的栽培面積翻倍成長,產量從2013年1810公噸增長到4363噸,雖然相較於國外進口黃豆261.8萬公噸,有巨大差異,但在國內食用豆類市場已有顯著成長。造成國內價格難以競爭的主因在於台灣生產規模小,土地取得成本、採收成本相對國外高,價格競爭力稍弱。但在「吃在地」的風潮下,近年不少廠商想採用本土大豆,可是產量遠遠不夠市場需求。

農友蔡一宏表示,農糧署應該積極扮演整合大豆數量的角色,因為台灣不可能有單一農友有這麼多量,但是集合起來就可以供應給特定廠商,如果農糧署要繼續推動雜糧栽培,就要主動整合,不然隨著大豆栽培面積增加,若只靠農友單打獨鬥消給末端消費者,銷量將會是一大壓力。
2016/07/19 上下游新聞市集


7.【TPP風暴來襲 農委會如何反轉農業】

是否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向來牽動國內的敏感神經,豬農擔心政府為了取得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門票而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選擇走上街頭發出怒吼。曹啟鴻表示,TPP協定仍待各會員國進行國內審議程序,何時生效實施或開放新成員加入,仍不可知,過程中也須和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會員國分別談。

農委會也表示,去年已委託台大進行加入TPP對台灣農業產值影響之評估,但至今仍未公布評估結果。為迎戰TPP,農委會目前已鎖定占比最高的農糧及畜牧,進行產業體質調整及人力革新。曹啟鴻還說,面對的TPP挑戰,除了如何調整「小、老、貧」的農業體質,提升競爭力外,還要考量來自政府內部、台灣產業的利益拔河。
2016/07/19 中央社



8.【這間農藥行不賣農藥 陳鳳義與青農兄弟們】

近年來雲林虎尾開了一家只賣有機質肥料和有機防治資材的農藥行,老闆陳鳳義的義直農藥行不賣化肥。陳鳳義笑說,雖然只賣有機質肥料和有機防治資材,無法獲得老一輩農民的市場,但透過與青農交流,他再帶著青農問題去找農改場老師,從而學習正確用藥知識。

他表示,雲林這群青農思維很不同,他們不片面接受農藥行給的「一組農藥」,而是到店裡指定要哪幾款藥,這群返鄉青農接手大多希望能改用有機質肥料、減少無謂的農藥用量。有青農私下透露,要翻轉傳統化肥用量過高的現象,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取消化肥的價差補貼,同時搭配政府剛開始試辦的直接給付政策,「當化肥價格回到原形,農民才比較有可能因為成本考量,思考合理化施肥。」
2016/07/22 上下游新聞市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鈣與作物品質,進階篇】鈣肥怎麼挑?哪時後施?怎麼用?實習の植物醫生筆記

美國農學界呼籲:正視學術與農田的鴻溝,是科學家不可承受之輕

【鎂與作物品質】實習植物の醫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