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研究一致肯定:間作栽培既可以增加產量,更能友善田間環境

國內外研究一致肯定:間作栽培既可以增加產量,更能友善田間環境

編譯 柴幗馨編輯 林韋佑

以農業研究聞名的英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近期發表了以四種作物進行間作(註1),能有效減少肥料與農藥使用、提高作物產量的研究報告,並榮登在9月的《作物學期刊》(Crop Science)。無獨有偶,同一時間台灣的花蓮改良場於九月的公報也指出:空心菜與筊白筍間作,不但能增加收入又兼顧田間生態多樣性。不論是國內外的研究都一致肯定間作對於友善環境的貢獻,特別是天災頻繁的現在,多元化的田間管理已經成為降低農損的必要手段!



間做的好處

間作,即是一種「分散風險」、降低農損的栽培管理方式,萬一作物發生病蟲害,還有其他作物可以收成。此外,間作時因為不同種作物具有不一致的生長勢,也能減少雜草生長的機會。因此,良好的間作系統不但能減少農藥使用,也能減輕農民除草的負擔。


研究比較種植單一作物與間作下的產量。採用豆科作物與禾草科間作時,由於豆科作物具有固氮作用,能增加土壤中的氮肥,因此產量顯著比種植單一作物高。另一方面,由於豆科作物與禾草科的植株高矮特性不同,生長速度也不同,同時種植時彼此不會相互干擾,還能將田區的空間利用最大化。



如何挑選適當的間作作物?

為了找出最適當的間作作物組合,論文作者 Bybee-Finley 選擇兩種禾草科,御穀(狼尾草屬的粟類)與高粱,及兩種豆科作物豇豆與菽麻。過去研究顯示,種植御穀與高粱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也能減少土壤的淋洗作用;而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作物則能增加土壤中的氮肥含量。由於這四種作物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適合作為牧草使用,因此除了賣給菜販,也可賣給牧場,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與銷售通路。


適合台灣的間作組合

台灣的花蓮改良場近期也公布了一份有機水田的田間試驗報告。研究結果顯示,水田間作空心菜與筊白筍能降低風災導致的農損,保障農民收益(註2)。水田的筊白筍通常為一年一作,生長期一旦遇到颱風來襲,往往血本無歸 ;因此若是間作一個月可收成一次的大葉種空心菜,便能減少農損風險。


台灣從事間作研究已行之有年,無論是水稻(註3)、玉米、毛豆、馬鈴薯(註4)、甚至是青蔥(註5)等,都有其適合的間作組合。近年來有機栽培盛行,也讓間作的價值將被重新發揚光大!


註1:間作,在同一塊農地上,同時種植兩種以上的農作物,稱為間作。間作栽培的優點,包含:(1) 選擇高矮不同的農作物間作,可提高光線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空間。(2) 選擇適合的農作物搭配間作,可以增加農地利用效率,增加單位面積農作物產量。


註2: 王哥柳哥傳奇再現,空心菜與茭白筍間作讓有機田獲利倍增

註3: 水稻有機栽培

註4: 有機農法相關技術之研究

註5:間作對青蔥有機栽培生產之影響


資料來源: 每日科學 September 21, 2016  Intercropping: Intersection of soil health, production.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鈣與作物品質,進階篇】鈣肥怎麼挑?哪時後施?怎麼用?實習の植物醫生筆記

美國農學界呼籲:正視學術與農田的鴻溝,是科學家不可承受之輕

【鎂與作物品質】實習植物の醫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