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6的文章

台灣農人週報1121-1127

圖片
台灣農人週報1121-1127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雜糧復耕與增加稻米消費量是近年來政府提升糧食自給率的策略。台灣人的主食不再以米飯為大宗,取而代之的是小麥、大麥等麵食與麵包。推廣米麵包,便能在國人的飲食習慣中,替白米多創造消費需求。而大豆、紅豆等雜糧作物機械化耕種,也是增加糧食自給率的手段。「消費型導向的生產計劃」正在替台灣農業尋新的希望。 1.【新鮮品質高 非基改國產大豆搶市】 行政院農委會積極輔導農民契作非基改大豆,在每年11月天氣逐漸轉涼時收成。農糧署南區分署指出,國產大豆保有新鮮營養成分,是消費者購買大豆產製品的最佳選擇。 農糧署南區分署分署長姚志旺表示,大豆為黃豆、黑豆及毛豆的統稱,大豆營養價值高,用途及需求很廣;豆漿、豆腐及豆皮等大豆產製品已為國人普遍接受。現在還有業者開發出大豆豆奶、毛豆霜淇淋、毛豆麵包及烘培福豆等產品,使大豆產製品更加多元化。姚志旺表示,國人對本土農產品的需求和信賴,是增加台灣農業產值的原動力。消費者選購大豆產製品時,可認明原料為國產非基因轉殖大豆。 2016/11/23中時電子報 2.【百事食品宣布持續在台投資 60%使用台灣在地馬鈴薯】 跨國食品企業集團百事公司今天宣布將持續在台投資,台灣百事食品總經理黃珮婷指出,目前樂事洋芋片60%都是使用台灣在地的馬鈴薯,並和台灣百戶農家攜手打造高品質的馬鈴薯,也是台灣目前唯一零食品牌從農田到店鋪的美味。黃珮婷指出,為持續實踐深耕台灣及支持台灣農業發展,樂事洋芋片這次則是特別和長期關心台灣農業的SUPER BUY合作,推出「樂事聖誕小農樹禮盒」,並首創洋芋片跨界在地農產品入菜,邀請知名主廚劉韋彤Joanna以洋芋片和台灣在地農產品設計食譜,讓消費者在家就可以輕鬆DIY。 2016/11/22 聯合新聞網 3.【氣候轉涼預防豬隻下痢 豬農戶強化生物安全防護措施】 行政院農委會畜衛所表示,仔豬的消化道健康影響生長性能,從出生至離乳階段是哺乳仔豬腸道最為脆弱之時期,容易受到外在環境改變或病原感染而引發下痢。隨著節氣改變,氣溫下降,又到仔豬下痢發病的高峰期。因此,該所呼籲養豬農民要降低仔豬下痢之發生,進而提升仔豬育成率與生長性能。 豬流行性下痢與輪狀病毒感染等目前則無疫苗可使用,畜衛所籲請養豬農民強化生物

大選之後?川普必須面對的7個農業議題

圖片
大選之後?川普必須面對的7個農業議題 編譯 柴幗馨 / 編輯 林韋佑 美國掌握了全球黃豆、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生產,是世界農業大國,也是與亞洲國家重要的貿易對象。政治素人川普當選美國新任總統之後,新政策走向及農業發展策略,不只美國農民在關心,全世界都關注。 著名的農業顧問公司Pro Farmer的副總裁Jim Wiesemeyer分析:商業起家的川普,將大幅鬆綁美國環境保護署對農業生產的限制,諸如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各種隱藏在農民生產過程中的成本,這對大型農企業來說將是一大福音!Jim也提出了7個川普上任後影響農業發展的政策方向: 1. 暫緩TPP簽訂: 主張保護主義的川普上任,加上共和黨贏得國會多半數席次。未來國會將暫停所有與簽訂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有關的事務。不過,選前大聲疾呼退出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誓言對中國課重稅等政策,則很難被兌現。畢竟中國還是美國的主要貿易國家,每年美國出口了將近65%黃豆至中國,在現今的國際情勢下,川普要徹底落實選前政見的機會可說是難如登天。 2. 政策性支持玉米生質能源發展: 愛荷華州是美國最大的玉米生產區,也是川普這次逆轉勝的關鍵選區。因此可預期在川普上任後,將有助於愛荷華州玉米生質能源產業的研究發展。 3.重新修訂農業基本法,更重視畜產業與棉花業保險: 新任參議院農業顧問委員會長,出身自美國畜牧重鎮的Sen. Pat Roberts 也是川普的農業顧問之一,川普上任後,畜產疫苗補助與疾病防治的相關措施將是他推動的重點項目。另一方面,今年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美國棉花嚴重減產,在共和黨執政後,隸屬堪薩斯州的共和黨國會議員,將極力推動棉花納入農業部的民生必需品清單中,爭取更多棉花產業的保險補助。 4.美國食品農業說客Michael Torrey 入閣,食安政策將更貼近產業 (註1) : Michael是知名乳製品公司的說客,也是川普競選期間的重要金主,各界對於川普邀請Michael入閣看法不一,有人認為這又是官商勾結的戲碼,也有人表示任用業界人士入閣,能讓政策與產業相互接軌。 5.農業勞工問題將浮出檯面: 競選前川普宣告將遣返所有的美國境內的非法移民,然而這些移民大為農場的廉價非法勞工。川普的排外政策,將會讓許多農場

台灣農人週報1114-1118

圖片
台灣農人週報1114-1118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日本核災區食品開放輸台與否,各界爭論不休。民眾對我國的邊境查驗完全失去信心,再嚴格的檢驗標準都無法說服大眾。如何改善邊境查驗效率,重新建立台灣人對檢驗制度的信任度,執政當局面臨的重要課題。 1.【全球獨有四月桃紅鈴 農試所研發成功桃子新品種】 行政院農委會農試所成功培育桃新品種台農7號「紅鈴」,剛通過植物品種權申請,未來有希望成為全世界在4月可以供貨的桃子新品種,並傲立於國際桃子市場。 桃子在全球鮮果供應鏈上在4月有供貨缺口,因北半球生產的桃子尚未成熟,而南半球生產的桃子已達冷藏供貨的極限,因此世界各地的貿易商都在尋找4月份可供貨的桃子貨源。反觀台灣冬季氣候溫和,是世界上少數可以生產4月桃的地區,且靠近消費市場,未來有希望成為全球獨有4月鮮食桃的供應地。「紅鈴」桃開花期早,冬休眠所需時數少,台灣中部以北皆適合種植。果形大而圓整,平均果重148公克,成熟時果皮全部為紅色,果實品質佳且櫥架壽命比一般多3天。 2016/11/17 今日新聞 2.【政院:日本非福島地區食品進口管制措施 堅持四項禁止原則】 針對進口日本核災區食品議題,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表示,對於恢復日本非福島地區食品進口,政府一定依照歐盟及美國等先進國家更嚴謹的管制標準進行進口管制,做好食安把關,並落實邊境管制、逐批檢驗把關程序,杜絕任何輻射汙染食品進口,實質保障國人安全。 徐發言人指出,中央政府及民進黨執政的十三縣市堅持四項禁止原則:一、福島縣食品禁止進口。二、原先不准進口之群馬、櫪木、茨城、千葉等4縣市的茶、水、嬰兒奶粉及野生水產品等四類產品依舊禁止進口。三、上述四縣市未檢附官方產地證明、輻射檢測證明雙證件的食品禁止進口。四、美國、日本不能上市的食品,台灣禁止進口。 2016/11/16 中華民國行政院 3.【減少稻草焚燒 中市環保局補助農民用益菌肥】 目前正值二期稻作收割期間,傳統認為燒稻草可以製造鉀肥,增進土地肥沃,也能抑制病蟲,不過燃燒稻草濃煙含有PM2.5及許多空氣汙染物,影響空氣品質,危害人體健康。台中市府環保局與台積電合作,補助農民使用天然肥料「益菌肥」,採用生物分解方式,將稻草剪段後添加「益菌肥」協助去化。 「益菌肥」翻耕稻田,每

台灣農人週報1107-1111

圖片
台灣農人週報1107-1111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天災造成的農損是農業生產最大弱勢,台灣水平薪資低落,產業以cost down優先,想提升國產蔬果的市場價格十分困難面對高風險、卻無法確保高獲利的經營環境,農業保險,或許是能保障農民基本受益的策略。由政府協助民間保險公司制定商品,繼高接梨之後,現在芒果也開始辦理農業保險!以定型化契約的保險形式,取代耗時耗的農損補助辦法,才能永續保障農民的經濟生活。 1.【政院召開日本食品輸臺公聽會 傾聽各界意見】 為確保國人食安,讓民眾充分瞭解政府對日本食品輸臺的監測管理措施及未來規畫,行政院10日表示,自11月12日起至14日,將於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地區計辦理10場公聽會,邀請民眾、學者專家及公民團體等面對面進行意見交流,瞭解國人對日本輸臺食品的看法與期待。 行政院表示,針對仍受我國進口管制的日本5縣市食品,衛福部及農委會刻正研議採取兩階段開放。初期仍禁止福島地區食品來臺,但針對福島縣以外的群馬、櫪木、茨城、千葉4縣市,改由高風險管控、逐批檢驗的方式,杜絕其輻射汙染食品進口;特定地區的高風險產品必須檢附官方產地證明、輻射證明雙證件。 2016/11/10 行政院網站 2.【農委會積極試辦農業保險 輔導農民加強農損風險管控】 氣候環境劇烈變遷,造成農業災損嚴重,農委會自去(104)年起試辦農業保險,首先從高接梨農作物保險開始,今年更擴大所有梨種納入保險;另芒果保險也已開發完成,並於產區開始銷售。目前正規劃試辦水稻產量、農業設施、釋迦收入及養殖漁業等保險品項,期能透過保險機制,降低農民農業經營風險,避免農民看天吃飯,當農損發生時能獲得足夠補償,減少損失。 農委會說明,該會目前正參考國外農業保險制度、國內試辦經驗及產官學界意見,規劃我國農業保險制度,並研擬「農業保險法」草案條文,作為未來全面辦理農業保險的依據。 2016/11/10 行政院農委會 3.【新南向 農試所推優質果苗輸出】 優質水果和果苗是新南向政策輸出的一環。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系主任李文立今天指出,台農1號百香果大受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歡迎,將輸出果苗每年數百萬株。木瓜、釋迦和芭樂也具有潛力,都是優質農業輸出的種類,未來還規劃設施整場輸出。 南台灣第1屆2016台灣國際蔬果

脫歐之後呢?英國將投入基改作物懷抱!

圖片
脫歐之後呢?英國將投入基改作物懷抱! 編譯 柴幗馨 / 編輯 林韋佑 英國在2016年公投決定脫離歐盟區之後,各項農業政策也開始進行必要性的改革與轉型。其中一項政策:是否開放農民種植基改作物,也將在脫歐之後有180度的大翻轉。 過去歐盟對於基改作物始終抱持反對立場,從1998年以來,歐盟便不再開放其成員國種植基改作物。然而從去年開始,歐盟逐漸對基改禁令放寬標準,並將基改作物種植的決定權交由各個會員國。換言之,只要通過生物安全測試,歐盟成員國家就能自行決定是否開放該地區種植基改作物。 10月英國農業部長George Eustice表示:經過嚴謹的科學試驗,加上制定完整基改管理政策,英國將允許農民種植基改作物並販售上市。對於外界質疑基改作物對環境與健康的危害,英國官方則認為,政府必須在科學數據之上,制定基改相關的法規與政策調整。 研究顯示基改作物對環境沒有負面影響 根據2014年德國研究團隊發表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 ONE)的學術論文顯示:種植基改作物能減少37%的殺蟲劑使用量,並提高22%的作物產量,以及增加農民68%的獲利。特別是對開發中國家的農民來說,種植基改作物能顯著提升產量與經濟收益。另一方面,美國官方也認為基改作物對人體的健康沒有風險問題。 反基改人士呼籲重視基改作物的田間汙染問題 儘管英政府欲開放種植基改作物,來自各方的反對聲浪仍然持續不斷,包含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綠色和平組織、英國遺傳學監督機構(GeneWatch UK )、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以及其他英國著名的環保團體,各界一致認為開放種植基改作物將危害環境與生態。 環保團體認為,種植抗殺草劑或是殺蟲劑的基改作物時,可能讓殺草劑與殺蟲劑的用量增加,影響田間的野鳥類及蝴蝶等,造成田間生態系統的危害。反對人士也提出,一旦開放農民種植基改作物,很有可能讓鄰近的有機農田也遭受農藥或是基改基因的汙染 (註1) ,甚至衝擊英國有機農產品銷售市場。 英國反基改人士表示:「英國大部分的消費者都反對基改食品,為什麼我們的政府卻採取相反的態度?對於基改政策的大轉變,我們將抗爭到底!」 註:基改作物的基因片段,可能藉由花粉飄散至鄰近田間,經過授粉作用汙染非基改作物的基因,造成非基改作物也帶有基改基因

台灣農人週報1031-1104

圖片
台灣農人週報1031-1104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如何增加台灣農業產值?消費導向的農業生產策略將是未來發展的目標。過去台灣農業生產以國防安全為主,確保國內糧價穩定是農委會的任務之一。然而時代在走,更新的計畫性生產要有!面臨稻米生產過剩、極端氣候蔬果農損發生機會增加、甚至國民飲食習慣改變等,糧食生產逐漸走向適地適種的精緻化栽培,不再只講求產量,更要求附加價值,例如保健功能與適合加工等。畢竟提高糧食自給率不能只增加種植面積,還須事先思考生產過程、收穫、乃至加工等可能遇到的困難,比方採收機械的選擇、加工製成的測試、以及市場潛力評估,謹慎計算收益後再推廣,才能永續發展。 1.【天氣漸涼雨水少 農改場籲農友加強棗白粉病防治工作】 目前高屏地區栽種的蜜棗已進入開花或小果期,且近來天氣漸有涼意,早晚溫差大,雨量減少,加上網室內通風不良的環境,最適合白粉病發生。若遭受感染,易造成果皮褐化粗糙,而大幅降低商品價值。 為此,高雄農改場籲請農友加強防治棗白粉病,在棗盛花期與小果期應預先採取預防措施,進行良好且有計畫之修剪工作,改善果園通風,且於後續生產過程持續注意本病害發生情形,只要葉片發病即應適時加以防治,避免病菌繼續危害果實,以確保果實品質與收益。棗白粉病化學防治方面,可輪流選用植物保護手冊上核准之不同作用機制藥劑進行防治,亦可選用其他安全無殘留疑慮的資材,如乳化葵花油200倍或窄域油500倍等,也具有防治效果。 2016/11/02 今日新聞 2.【梅姬遺害 二期稻收割剩3至4成】 嘉義地區二期稻作進入收割季節,受到九月底「梅姬」颱風肆虐,許多稻田收成量僅三至四成,不敷成本,農友毫無收穫喜悅。太保市農會十月三十一日起展開二期稻作收購作業,發現容重量(斗重)普遍偏低,不少農友載著稻穀到農會準備繳交,卻因容重量未達標準無法繳納,只能議價賣給農會或載回去另接洽民間糧商。 太保市農會總幹事黃麗貞也表示,每分地種植稻穀成本要八千元以上,以收成五百台斤、一台斤十元計算,出售所得五千元,即使加上每分地請領災害補助一千八百元,合計六千八百元,依舊不敷成本,如果是租用土地,賠得更多。 2016/11/02 自由時報 3.【梅姬摧折水果 卓蘭農損4千萬】 卓蘭鎮水果受梅姬颱風肆虐,葡萄藤折枝、葉

智慧農業IoT,由政府協助小農轉型才能對抗氣候變遷的糧食問題

圖片
智慧農業IoT:讓政策支持小農轉型! 編譯 柴幗馨 / 編輯 林韋佑 智慧農業(Smart farming),是一項結合大數據分析、精準農業、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M2M(Machine to Machine)等科技,適時適地的調整栽培管理的新型態農業操作技術。在氣候變遷、水資源缺乏、溫室氣體導致的暖化效應威脅下,智慧農業被認為是解決人類糧食危機的曙光;然而這項技術需要龐大資金與人才,普通的小型農場無力負擔。英國市場分析公司( Beecham Research)提出了2個智慧農業未來的推廣策略以及發展方向。 聯合國農糧組織預測,2050年以前我們必須增加70%的糧食生產,才能避免缺糧危機。此外,還必須降低1/5因農業操作排放的溫室氣體,以及減少30%的農業用水量達到永續利用環境的目標。換言之,除了氣候變遷的影響,未來農業與糧食生產將面臨更多的考驗。 結合物聯網 (註1) 與M2M (註2) 的新型智慧農業,固然能幫助我們解決氣候變遷與資源短缺的威脅。但是這項技術成本非常昂貴,只有大型農場以及農業公司能夠負擔。因此,政府透過政府的政策修訂,召集各界產業人士發想推廣計畫,才能夠讓小型生產者們(smaller farms)轉型成功。 智慧農業:利用大數據增加產量與品質 大數據能應用在農業的範圍非常廣泛,如農業機械、農地規劃、畜產管理、水資源管理、植物工廠等領域,都是很適合與農業大數據結合的黃金產業。 像是以結合GPS定位系統的農業機具,搭配各種感測器(溫度、濕度、風向、光照),讓農民能即時調整田間管理時程(噴藥、除草、施肥等),在第一時間解決各項病蟲害問題,便能有效提高作物產量與品質。 而進行田間管理的同時也蒐集所有的環境數據、作物的生長資訊,例如生育期紀錄、施肥及用藥日記等,由這些數據建立的決策支持系統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便能提供農民日後栽培日程的參考,或是對於可能發生的天氣災害事先做準備,降低農損風險。此外這些資料也能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追溯系統,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產品資訊橋樑。 智慧農業才能避免極端氣候的農業威脅 智慧農業,不只能應用在作物生產上,還包含收穫後採收、貯藏技術、食品加工、甚至整體食物的供應鏈等,都能與大數據與IoT相互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