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7的文章

重新定義豆腐:日本規定大豆含量沒有10%,不能稱作豆腐

圖片
重新定義豆腐:日本規定大豆含量沒有10%,不能稱作豆腐 編譯 林彥輝 / 編輯 柴幗馨 責任編輯/林韋佑 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快速發展,日本政府正著手將豆腐—大和民族飲食文化的傳統食物,進行正名與規格化,來區別不同大豆成分含量的豆腐製品。 從日本與豆腐的相關新聞,也看見農產品在市場的規格化、定義與建立交易秩序的必要。 照片來源: wikimedia 日本豆腐產業以大豆含量為標準,定義並清楚的區分各種豆腐製品的名稱。主導這項「正名豆腐草案」的單位,正是豆腐的公平競爭規約設定委員會,由民間的豆腐產業組織所組成的團體。 草案以大豆固形物為分類基準。大豆含量超過10%以上,才允許標示為豆腐(Tofu);含量在8%~10%之間,必須標示為調製豆腐(prepared Tofu);而6%~8%之間的,只能標示為加工豆腐(processed Tofu)。 值得一提的是,草案一通過,未來市售豆腐包裝上「最高級」、「天然」、「純粹」等,這些模糊的宣稱與標示都將禁止使用。食品製造商也必須清楚標示出商品的原料成分與含量。對此業者表示,標示大豆和凝固劑使用多少,可提供消費端知情的選擇。 預計於2019年3月就會送交日本政府的公平交易委員會,經過消費廳檢視後就能公告實施。 另一方面,納豆製造業者所組成的「全國納豆協同組合聯合會」表示,2017年夏天開始,也將研議納豆商品的定義與區分標準。 納豆協同組合聯合會成員表示,海外市場對於日本食品的認知漸漸提升,可是現在市面上開始出現許多自稱日本納豆的廉價品,還有一些無法確定品質的國外製品,需要有明確的定義才能和稱不上納豆的東西劃清界線。 資料來源: 日本農業新聞 Jun 05, 2017   Japanese Tofu industry to give clear-cut definition to Tofu items classified with soybean content

田裡的神奇魔毯- 覆蓋作物,搭配省工栽培效果佳!

圖片
田裡的神奇魔毯- 覆蓋作物,搭配省工栽培效果佳! 編譯 心潔 / 編輯 柴幗馨、林韋佑 「鋤草」與「整地」是無可避免的農事工作,隨著有機農業科學日趨進步,新型態的耕作方式不斷顛覆大眾對農田管理的刻板印象。例如:鼓勵農民種植覆蓋作物,抑制田間雜草生長;以不整地栽培法,直接在充滿覆蓋作物的農田播種,種植經濟作物。 美國研究顯示:覆蓋作物搭配不整地栽培法,不但能減少除草劑使用,又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含量,同時維良好的土壤物理性質。 圖說:農民必須在適當的時機將覆蓋作物碾壓鋪平,避免覆蓋作物在播種後,影響主要作物的產量。照片中為本篇研究人員 馬克・丹普西( Mark Dempsey)和研究助理莎曼珊・柏林爾( Samantha Bollinger),兩人正在採樣冬小麥田的黑麥穀粒。 整地,是播種之前的基本準備工作,目的是清除田地表面的雜草或雜物,減少雜草與作物競爭的機會。藉由物理性的耕鋤,使表土疏鬆、空氣流通、涵養水分。除了有利農機具作業之外,也能防治病蟲害孳生,並促進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不過對美國的大農場而言,「整地」對土壤環境來說其實是把雙面刃,迫使農民必須在土壤保育與土壤養分流失之間做選擇。 大規模的有機農場極需仰賴整地與耕犁,整地固然可鬆土、清除雜草,同時為種植作物做準備;但是密集的耕犁卻也會使得土壤的地力下降,甚至改變土壤原本的性質。因此,在有機栽培系統中,種植覆蓋作管理田間雜草的方式,便成為農民對抗雜草的妙招。像這樣「在收穫主要作物後,種植覆蓋作物」的耕作系統,也可稱作間作栽培。 覆蓋作物的根系可防止土壤受到降雨而流失,豆科的覆蓋作物更可以增添土壤中的氮含量作為氮肥。而在下一期的作物開始種植前,農民直接將覆蓋作物翻入土中,或是用平面滾壓機(一種連在曳引機上的超大重型滾筒)將它們鋪平,像一塊厚厚的地毯或草蓆那樣。 接著,農民使用播種機將下一季的種子撒入平坦的草蓆中,作物植株便會穿過覆蓋作物生長,鋪平的覆蓋作物有助於抑制表土的雜草生長。 這樣的方法稱為「覆蓋作物的不整地栽培法」(over crop-based organic rotational no-till)。即使不整地,農民也不用擔心雜草生長。只要將覆蓋作物鋪平,便不會影響下一期作的土壤環境;而被鋪平的覆蓋作物還可抑制雜草生長,同時維持土壤濕度。

紅藜哪有這麼夯?超級食物- 藜麥與紅藜,大受歡迎的原因在這裡!

圖片
紅藜哪有這麼夯?超級食物- 藜麥與紅藜,大受歡迎的原因在這裡! 編譯與整理 柴幗馨林韋佑 / 編輯 林韋佑 台灣這幾年出現許多以紅藜為食材的商品,像是是乾燥的紅藜穀粒、紅藜餅乾、甚至加工後的紅藜茶包等。而與紅藜同屬的藜麥,也正席捲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在2013年,宣布當年為為「國際藜麥年」,從此之後,藜屬作物便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科學家更預言,氣候變遷導致全球亞熱帶的玉米產量下降,屆時種植藜麥將取代玉米,成為世界的重要糧食作物。 為什麼藜麥(Chenopodium quinoa)與紅藜(Chenopodium formosana Koidz)會成為新興作物呢? 與主要糧食作物相比,藜麥與紅藜的蛋白質含量約占14~16%,是白米飯的2倍。而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與維生素的藜麥,很適合作為低度開發國家人民的主食,補充微量元素的不足。 英國艾希特大學研究團隊調查在全球玉米生產區氣候變遷對產量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亞熱帶的玉米產區將面臨更嚴峻的極端高溫挑戰,這將會使得玉米產量大量減少。 為此科學家也呼籲:亞熱帶地區的玉米農民,應要提早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做準備,逐步轉變耕作系統,例如轉作藜麥或是日本柿( Japanese persimmon),這類經濟價值高、又適合高溫氣候的作物。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七月的《全球生物變遷》 (Global Change Biology) 期刊。 圖片來源:英國獨立報 台灣位在亞熱帶與熱帶氣候區,也是藜麥的合適生產區,此外更有藜屬的台灣特有種–台灣藜,常被稱作紅藜。 台灣藜的顏色有橘色、橘紅色、紅色與紅紫色等。研究顯示,比起其他品系,橘紅色的台灣藜生長勢最強,植株最高、葉片數量最多,產量也最大,故成為最受農民歡迎的品系。 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研究所的報告指出:台灣藜的蛋白質含量為14.4%,又有14%豐富的膳食纖維,富含鐵、錳與鋅等微量元素,還有多種抗氧化成分。有趣的是,冬季種植的紅藜之營養成分、抗氧化成分、色澤與品質均比夏季栽種來得好,但詳細生理機制仍須要進一步的研究。 這個發現也提供食品產業開發紅藜機能性商品時的參考。 雖然全球都在瘋藜麥與紅藜,但英國農民也坦承:種藜麥不難,採收、加工、甚至是市場行銷卻是不簡單的任務,這個現象不只英國,台灣

研究發現:木屑堆肥種菜,萵苣產量增2成!

圖片
編譯 柴幗馨 / 編輯 柴幗馨 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多寡,是農田肥沃度的關鍵。富含植物纖維的有機質,能作為土壤放線菌(一種有益作物生長的微生物)的營養來源:藉由分解纖維素,產生碳水化合物提供自身能量。放線菌對作物而言,就像是「天然抗生素」,能抑制病原菌生長,保護作物的健康。來自義大利的研究團隊發現:以木屑堆肥作為土壤有機質的補充來源,可以讓蔬菜產量增加2成! 影像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pipstar/ 台灣農民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根據中研院楊秋忠院士報告指出:台灣約65%的農田,土壤中只有不到2%的有機質,使得土壤理化性質不佳。而田裡長時間缺乏有益微生物,也是作物根系常常生病的原因之一。 來自義大利的研究團隊發現:設施栽培的田區,使用木屑堆肥補充土壤中的有機質,能調整土壤碳元素與氮元素的比例,並改變土壤微生物菌相。另一方面,增加碳與氮的比值(C/N 比)還可以改善土壤導電度與鈉離子含量,有助於作物根系發展。 研究者在設施栽培的香瓜園進行試驗,比較有無添加木屑堆肥,對土壤成分、導電度、微生物族群、以及香瓜- 萵苣輪作系統的產量差異。三年的試驗結果顯示:土壤碳氮比維持在12或25時,能增加香瓜與萵苣的產量。同時,也提高土壤的導電度、增加微生物的生物量、甚至提升脫氫酶、磷酸酶、與尿素酶等讓土壤更肥沃的酵素活性。 這表示,木屑堆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藉由調整土壤中成分,不但能高產也能讓土壤更肥沃,達到減量化肥與永續農業的目標。 編按:研究團隊來自於那不勒斯腓特烈二世大學的農學院,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Federico I I ,,是全球史上第一所國立大學,在1224年創立,也是現今歷史最悠久的研究機關。 資料來源: Soil quality recovery and crop yield enhancement by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compost and wood to vegetables grown under plastic tunnels

節氣話新聞-大暑

圖片
節氣話新聞-大暑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台灣農業轉型趨勢,逐漸以 「高品質、精緻化、可溯源、永續經營」為目標。 由最近的政策可推知一二:1. 以稻作給付作為公糧收購替代方案,鼓勵農民生產高品質水稻,而非過去以產量優先的生產模式,進而提高稻米產業的競爭力。 2.開辦重要作物的農業保險,以保險機制取代補助措施,才能有效利用財政收益。 3. 擴大農產品的溯源系統,強化安全生產與標章制度 4. 減少化學肥料補助,落實永續農業發展。 1.【民眾、農友看過來 農委會7月後新制上路 農委會於今天公布下半年新制,包含以下九大要點:一、106年第2期作擴大試辦稻作直接給付,今年6月起前往公所或農會申報,每公頃可領1至1.15萬元。二、結合專案農貸推動「農業保險」及設施型農業,新增農業保險貸款。三、推動農業水稻保險,將於第2期作試辦。四、強化農業金融機構防制洗錢及打擊資恐措施。五、花東及離島地區肥料運費補助。六、停止化學肥料價差補貼措施。七、推動臺灣本島19縣市自今年8月起試辦學校午餐採用四章一Q食材政策。八、推動國產生鮮禽肉溯源制度。九、試辦土雞溯源標示工作,以「籠」為單位 2017/06/27 自由時報 2.【農產食安4標章 109年底整合成2大標章】   農產品產銷履歷傳出造假,農委會著手要整合標章,加強把關;規劃109年底將4大農產標章(CAS有機農產品標章、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認證標章、吉園圃標章,以及QR Code)整合為有機認證及TGAP台灣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2種;有機認可已與歐、美、印洽談認可。農委會企劃處說,TGAP就是生產履歷標章,所以還要輔導吉園圃、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的農產及加工品升級、加入TGAP,因為這兩者本身沒有由第三方客觀採樣檢驗及認證,以及不是充份記錄生產流程,所以要再輔導升級。TGAP的產銷履歷規範內容也會跟國際的GAP(良好農業或養殖規範)產銷履歷規範進行整合,方便未來做農產出口時,取得對方市場認可。 2017/06/25 中央社 3.【五種友善環境肥料資材補助 農糧署加碼大方送】   為促進國內有機及友善農業發展,農糧署積極推動友善環境肥料資材補助等各項措施,包括強化推廣有機質肥料、微生物肥料、綠肥作物及進行農田土壤改良等獎勵,輔導農民合理化施肥,冀以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