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之聲】情非得已,農民無法拒絕農藥的原因...

【農民之聲】情非得已,農民無法拒絕農藥的原因...


作者 楠興農場/責任編輯 柴幗馨

從農資歷:28歲,男性

栽培方式:紅龍果,採IPM害物整合管理


本文由經過農報主編整理與潤飾,提供讀者更清晰、更多元的農業視角

食藥署公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其中修訂了幾項延伸用藥的殘留規定,卻又引發立委與民眾的恐慌。「為什麼開放更多農藥?」「以前沒有怎麼現在有咧?」其實開放延伸用藥的政策,不但能重新整理過去不合時宜的農藥規範,讓許多低毒性的農藥能夠擴大使用範圍,也能減少農民使用非推薦用藥的案例。過去大家總是看到有機農民說:我不灑農藥,請跟我買水果。這次不妨聽聽「慣行農民」的心聲,為什麼要噴農藥?





每次噴農藥,都需要梁靜茹給我勇氣...

就像上戰場一樣,噴就是勞神又勞力的苦差事。首先必須全副武裝穿上防護衣,而且從開始配藥,就得小心,避免藥劑噴濺至身上。接著在太陽底下扛著藥管一整天,還得隨意注意風向的改變,一不小心又是滿身的農藥。完事後還得仔細清潔藥桶與管線,再把設備通通收好。噴一次藥下來,摸到吸到的農藥可能破百ppm,傷肝又傷心。不僅如此,好的農藥不便宜。芒果一甲地噴一次就噴掉兩張小朋友!更慘的是,只要一下過雨,果農就必須在爬上爬下噴藥,若沒有照起工噴,嬌嫩的愛文芒果很容易就染上炭疽病。情非得已,農民不會想使用農藥。



噴藥這種把命拚的事,為什麼我們願意做?

台灣的蔬果產業,只有少數農民能做到完整的溯源生產。大多數的農民,只能被迫進入傳統運銷體系,如拍賣、或是批發市場,再經過水果商、盤商等將產品送至傳統市場。因此一般民眾在菜販、水果攤上看見的,頂多有吉園圃與QR碼貼紙,檯面上幾乎都是無法溯源的農產品。而傳統通路看品質,拚產量,「食物的可追溯性」完全不具優勢,農民自然而然不願意投入。一旦驗出農藥殘留超標,由於無法追溯生產者,後續追查總是不了了之,久而久之藥殘抽檢的力道也會小很多。

因此站在大多數農民的角度,既然通路對農藥殘留沒有太大的要求,種出未檢出的產品也不無法賣比較貴,為什麼要犧牲產量、賣相,跟自己的收入過不去,還要被其他農民訕笑呢?

只有少數規模大、能夠穩定產量的農民才有能力做到4章1Q的標準(有機、優良、產銷履歷、吉園圃、生產追溯)。而溯源農產品的優勢,就能進入大型通路,比方大賣場、有機商店、農民市集、或營養午餐團膳等。政府也會不定期抽檢這些農產品,加上驗證單位的現場稽核,讓農藥殘留量風險降至最低,也能藉由驗證系統監督整個栽培過程的食品安全性。




延伸用藥,其實能保護農民的健康

以前農藥登記是由廠商提出申請,採「藥劑 ─ 作物 ─ 害物」對應的正面表列。譬如「賜諾特 ─ 落花生 ─ 夜蛾類」。防檢局通過廠商的申請之後,農民可依推薦的倍數、劑量及安全採收期,使用斯諾特防治花生夜蛾類害蟲,同時食藥署也會訂定賜諾特在花生的殘留容許量。

但每一筆登記,都要耗費很多時間與費用。基於獲利的考量,許多廠商不願意在產業規模小的作物上提出申請,導致農民在面對病蟲肆虐時無藥可用,甚至逼不得已使用非推薦用藥。因為沒有訂定殘留容許量,儘管只驗出0.01ppm微量殘留,在媒體的渲染下,也會引發另一波「食安風暴」。

舉例來說,紅龍果與花生都會出現夜蛾害蟲咬破花果與枝條的情況。由於紅龍果是近年竄紅的新興果樹,可以使用的藥劑非常少,僅賽洛寧、陶斯松及蘇力菌三支。前段提到的賜諾特,雖然是低毒性、高選擇性的新一代農藥,卻不能用在紅龍果上。缺少可選擇的農藥種類之下,往往增加病蟲的抗藥性,也逼的果農加重藥劑的用量。反而增加消費者、自然環境的風險。直到去年底上一波「放寬標準」,才讓紅龍果農可以光明正大用斯諾特。開放延伸用藥,不但讓農民能使用更安全的農藥,減少高毒性農藥使用,也能降低因防治小果不佳而濫用藥劑的風險。



永遠吵不完的「無毒」蔬果

這幾年消費意識抬頭,市面上也多出許多以「有機」、「無毒」、「未檢出」等標語作行銷的農產品,這類農產品當然是好的,但並非台灣農業常態。卻無形地建立了消費者一些「農藥毒害子孫」、「未檢出是理所當然」似是而非的認知。

每種作物、每個品種,在不同環境、季節栽培,所面臨的病蟲害大不相同,要做到有機或未檢出的難度也天差地遠。以水果來說,紅龍果的病蟲害算不嚴重的,要做到未檢出並不困難,犧牲一些產量或賣相,做有機也可以。但看看愛文芒果,開花期與小果期時容易發生薊馬、葉蟬及炭疽病等等的病害,輕則賣相不好貯藏性差,重則落花落果提早下課掰掰。要做到農藥未檢出非常很不容易,至於葡萄、草莓那些原生地為溫帶的嬌嫩水果,難度又更高。

葉菜類能夠靠著溫室能做到有機,但有機通路講究穩定的品質及出貨,並不是每個農民都有那個技術跟資本玩得起溫室。而敏豆、番茄這類連續採收好幾個月的作物,如果才剛開採沒多久,病蟲害又突然發作起來,不噴藥今年又被提早下課,算算除了這幾個月的工資沒著落,種苗肥料錢還賠了好幾萬。而安全用藥既可以不影響消費者健康,又能兼顧產量,何樂不為?



不被信任的農藥登記制度與農藥管理系統,才是罪魁禍首

台灣的農藥管理當然有需要檢討的地方,譬如安全用藥的落實,植醫制度的推行,農藥對特定族群如孕婦、嬰幼兒,及有易生物如蜜蜂的影響研究,還有傳統通路的抽檢頻率,都是值得討論及監督的議題。

正因為其涉及面向廣泛,才更需要社會大眾的了解與參與。除了消費者最關心的食品安全,還有第一線農民面對病蟲肆虐及市場競爭的掙扎、噴藥時的工安風險,甚至在環境保育及國貿角力也必須納入考量。但千萬別忘記:食與農(消費者與生產者),我們其實是站在同一陣線,就像農民要告訴消費者用藥的原因,鼓勵消費支持安全用藥的農產品。共同決定想吃什麼、該種什麼,才能讓台灣農業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1. 【農藥停看聽】從0.01ppm到10ppm,背後意義大不同!
2. 【農百科】何謂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超標就等於中毒?

 3. 【農百科】農藥延伸使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鈣與作物品質,進階篇】鈣肥怎麼挑?哪時後施?怎麼用?實習の植物醫生筆記

美國農學界呼籲:正視學術與農田的鴻溝,是科學家不可承受之輕

【鎂與作物品質】實習植物の醫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