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從農,這些地雷千萬不要踩

菜鳥從農,這些地雷不要踩

作者 柴幗馨

菜鳥從農,這些地雷千萬不要踩

返鄉務農、租塊地、拿起鋤頭種田,就是農民了嗎?種田似乎很簡單,缺乏農事情報的後果,可能會讓許多「農青」滿腔熱血入行,最後血本無歸認賠出場。農業雖然是入行門檻最低的職業,但也是最容易被市場淘汰的產業。以下是新手務農的辛酸踩雷史,不妨檢視自己是否對農業也有這些美麗的誤會:


找好田跟找好房一樣困難

租貸或是買賣農地不難,但想找到高品質的農地,一定得做足功課。包含田區的水質、土壤、甚至地理位置與鄰近農會文化等。台灣農業區的違章工廠問題十分嚴重,一旦農田出現汙染情事,往往需要好幾年的修復期才能復耕。特別要注意農田的灌溉與排水系統是否安全無虞,水源品質輕則影響作物品質,造成收益損失;重則引發食安問題,例如工業廢水導致水源與土壤的重金屬超標,都是時有所聞的案例。

農地過去的耕作歷史,也是影響作物生長健康的因素。同樣田區若是進行多年的連作,意即長時間指種植單一作物,土壤肥力與性質通常比較差。這時候便需要「養地」,種植不一樣的作物、或是輪作綠肥作物、搭配土壤改良農法等,改善土地的肥沃度。了解田區周遭的環境與歷史,適當調整耕作系統,才能避免「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地雷。



投資種苗有賺有賠,播種前請詳閱農產品價崩黑歷史

新手農民大多都是「半路出家」,儘管出生農業家庭,擁有的農學知識與技術仍停留在民國50、60年代初期,農村知識與資訊水平不發達的年代。

所謂的技術與種植規劃,都是照著長輩留下來的規矩,或是鄉野間口耳相傳的「秘方」。缺乏科學知識與農產行情資訊的累積經驗,只能看隔壁鄰居種什麼,就跟著一起做。遇到病蟲害,年輕一輩的上臉書發問,老一輩只能找農藥行尋求協助。運氣不好遇上產量過剩,再訴諸老掉牙的情感行銷,年復一年。

務農要有成績,就不能把自己當成以勞力討生活的農人,而是「經理人」的農場管理者。入行前要先設定能獲利的主要作物,並根據作物特性規劃栽培系統,甚至開發作物副產品與加工品,防止盛產時的價格損失。踏入農業以後,更要不定時關注農業新聞,主動學習新的農業技術與知識,特別是各項政策補助與國際貿易消息,才能掌握產情資訊與時事脈動。



我種田,為什麼不能叫做農民?

根據「從事農業工作農民申請參加農民健康保險認定標準及資格審查辦法」,有農地的地主或是有農保資格才擁有農民身分。租地的佃農,必須以農地租貸證明經過公證之後,才能取得農保身分成為正式「農民」。

擁有農民身分好處多多,不但能名正言順加入農會及產銷班,不定時獲得轉作、友善耕種、或是其他保險及推廣計畫的補助,又能以產銷班名義拓展通路市場,或是創立自有品牌。畢竟所有的政策資源,都需要認證的農民身分才能申請,否則就是看的到吃不到。


佃農,農村勞力新希望,也是最弱勢的一方

「小地主大佃農」,是政府鼓勵青年投入農業的推廣方案,但也不是人人都有好運氣遇上好地主。特別是欲從事有機驗證的農友,與地主簽約時一定要考量約期長短,再決定是否投入驗證的經費。要知道取得有機驗證還需要最少2年的轉型期,好不容易取得驗證卻遇上租約到期的窘境,都是可以事先預期並防範的「從農地雷」。

此外所有的農業補貼,都是對「地主」,或是具有「農民」身分的自然人與產銷班。佃農是付出最多的一方,卻是農業資源相對弱勢的一群,組織化並統整資源才有機會翻轉佃農劣勢。



結語:別讓「從農夢」變成從農夢魘,上述這些從農常犯的錯誤,裡與其說是地雷,倒不如說是台灣目前對轉行務農的困境與障礙。與其期待政府大力的改善就業環境,不如多聽、多看、多學習,借鏡前輩的辛酸血淚,讓自己地農業之路走得更穩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鈣與作物品質,進階篇】鈣肥怎麼挑?哪時後施?怎麼用?實習の植物醫生筆記

美國農學界呼籲:正視學術與農田的鴻溝,是科學家不可承受之輕

【鎂與作物品質】實習植物の醫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