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農業洞察 AgriINSIDE】改善連作障礙有解方,永續與收益兼顧的科技肥料

圖片
本文由〔科技農報〕和〔國歡植保〕共同撰文,國歡植保致力以「農業科學」推廣農業資材,期盼藉由科技農報的社群傳播力,讓更多農民了解「生物刺激素」在田間的作用機制以及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連作障礙救星!永續與收益兼顧的科技肥料 面對極端氣候,作物強身健體最重要 臺灣蔬果自給率超過8成,國內蔬菜水果類的經濟作物產值非常高。但農民長期種植同類型葉菜,沒有輪作或讓土地休耕恢復,導致田間出現「連作障礙」。過去農民受限於活性不穩定的微生物肥料、或是使用效果緩慢的有機質堆肥,在土壤照護與生計中兩難,現在有了新興科技肥料生物刺激素,農民終於可以經濟與永續兩者兼顧。 回不去的地力,連作障礙 蔬菜的平均生長週期比雜糧作物短,如蕹菜(空心菜)菜苗移植到田間、生長、到收穫最快3周內就能完成。農田連續種植同種蔬菜,意味著長期使用相同肥培管理,無形中土壤微生物相越來越單一、好菌越來越少。而經年使用短效性的酸性肥料,更加速土壤酸化、鹽化、有機質下降等土壤劣化的現象,這就是農業專家常說的「連作障礙」。  傳統解決連作障礙的策略以輪作、休耕或泡水為主:例如蔬菜和豆科作物輪作,水旱田輪作、或休耕種植綠肥作物。傳統的土壤改良方式效果較慢,最短也要經一個期作的時間。 當收益與土壤照護兩難下,有些農民只好改用強效的化學肥料、或是投入更多速效型肥料,惡性循環的結果不但加速土壤劣化,也衍生出過度施肥或肥料汙染環境的議題。 四大金剛,向連作障礙說拜拜 「益生菌(好菌)」 是解決連作障礙最有效的作法,但直接將微生物灑進入土壤往往效果不如預期,其中「活菌的穩定性與菌種對環境的耐受性」是影響肥效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土壤微量元素以促進好菌生長,成為生物刺激素肥料的優勢之一。 「無機化合物」 的生物刺激素,例如鈷元素具有促進土壤中益生菌的生長的效果。市售產品如「菁大讚」就是透過強化作物,進一步活化土壤微生物,以促進作物根系生長,不但改善土壤菌相,又能確保根系健康。  「土壤有機質」 - 讓有機質留在土壤,是土壤改良的首要目標,功效型有機質例如海藻肥,能夠留住土壤中的陽離子,並促進作物吸收鎂肥、鈣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適量補充土壤中的陽離子有助於維持土壤團粒與保水性,例如「泥好讚」的紅藻多醣及特殊礦物成分,能加速有機質優化土壤的速度,加速地力復原。  「腐植酸」 是影響土壤結構與保肥力的重點肥效的主因。腐植酸能夠

【農業洞察 AgriINSIDE】未雨綢繆的科技施肥法

圖片
本文由〔科技農報〕和〔國歡植保〕共同撰文,國國歡植保致力以「農業科學」推廣農業資材,期盼藉由科技農報的社群傳播力,讓更多農民了解「生物刺激素」在田間的作用機制以及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GO AHEAD WITH WISDOM, GO FAR WITH HEALTH. 使用科技肥料,田間管理未雨綢繆 面對極端氣候,作物強身健體最重要 台灣四月進入梅雨季,緊接而來是颱風季節,「致災性強降雨」的農損災情已經成為近幾年新聞頭條。對農民而言,看天吃飯似乎是無法避免的經營成本,但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作物防災管理搭配科技肥料的使用」其實可以降低極端氣候導致的農損風險。 細緻的災害肥培管理,大風大雨也不怕 面對年年經歷的極端氣候,農民必須養成「作物防災管理意識」。在災害來襲前加強防災肥培措施,確保作物植株體格強健、可以抵抗大風大雨。災害來襲後的2週內的黃金救援期,得盡快讓作物回復災前的生長狀態。開花作物更為複雜,在作物生長勢穩定後要開始啟動生殖生長期的肥培管理措施。 微量元素肥料,災後復耕的精準管理 透過肥料產業與推廣單位的努力下,農民逐漸認知「災害肥培管理」重要性。市面上出現了一些的歐美專利,含有特殊微量元素比例的生物刺激素產品,例如專門針對極端氣候的「億長好與適長好」:在風災雨災季節前後施肥,強化植株生長勢。此外春夏季的災後復原期,往往是作物進入生殖生長期的重要階段,此時必須特別注意微量元素的肥培管理,例如「任你花」的紅藻與礦物元素,可避免花期不一致或是結果期紊亂的情況。 參考資料: 【鎂與作物品質】實習の植物醫生筆記 https://www.agritech.org.tw/2017/12/blog-post_6.html 【鉀與作物品質,進階篇】實習の植物醫生筆記 https://www.agritech.org.tw/2017/12/blog-post_90.html

【農業洞察 AgriINSIDE】生物刺激素,台灣新興的科技肥料

圖片
本文由〔科技農報〕和〔 國歡植保 〕共同撰文, 國歡植保 致力以「農業科學」推廣農業資材,期盼藉由科技農報的社群傳播力,讓更多農民了解「生物刺激素」在田間的作用機制以及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生物刺激素(biostimulants)」是臺灣肥料市場的新興科技產品,大家熟知的「腐植酸」就是一種生物刺激素。生物刺激素可以是土壤裡的作物益生菌、存在於自然界的物質、也可以是從生物體萃取出的混合物。從產業角度而言,只要是有助於作物根系發育與植株生長的非農藥類資材,都有機會發展成生物刺激素的肥料產品。 生物刺激素,台灣新興的科技肥料 根據歐盟生物刺激素產業聯盟(European Biostimulant Industry Council, EBIC) )定義:「生物刺激素是泛稱對作物生長有益的物質與微生物,其功能是促進根圈發育、提升植株吸收養分、利用養分的效率、讓植物遭遇逆境時得以健康生長、並確保作物品質。」 科學史上的第一個生物刺激素-海藻肥 生物刺激素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97年,美國吉尼亞理工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從海藻萃取出的腐植酸具有促進植物根系生長的功效。」爾後越來越多文獻證實「土壤中的某些特殊成分,有助於植物根系吸收養分、強健植株生長。」這些特殊的成分包含:腐植酸、蛋白水解酶、海藻與植物萃取物、幾丁質、土壤中的微量無機化合物(例如鋁、銅、鈉、矽)、真菌及細菌等微生物。 經驗傳承到科學驗證-產業推動生物刺激素商品化 「海藻做成有機質肥」是農業人皆知的的經驗傳承,近年來市面上「海藻萃取物」的農業資材也越來越受歡迎,然而「為什麼海藻肥好用」卻鮮少人知道原因。2009年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Khan博士發現:「藻類萃取物中有各種碳水化合物與礦物元素,可以改善土壤性質並增加保水力。此外海藻更富含多種有益植物生長的化合物,例如固醇類分子、甜菜鹼與植物荷爾蒙。」 解密海藻、益生菌與根系的三角關係 海藻 (seaweed) 中的海藻寡糖能促進作物益生菌-「叢枝菌根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的生長。而海藻寡糖在土壤中分解出的「海藻酸(alginic acid)」能促進益生菌產生菌絲。因此將海藻做成肥料施用於土壤後,不但增加了土壤中的益生菌,益生菌在土壤中分泌的物質又能促進作物根系發展。2006年日本京都府立大學試驗證實:「施用紅

【農業洞察 AgriINSIDE】時空背景變了什麼?開放美豬對臺衝擊小的原因

圖片
2020年8月28日蔡英文總統宣布「放寬美國牛肉與豬肉的進口標準,允許使用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豬肉以及30月齡以上的牛肉進口至臺灣。2021年開始民眾將會在市場上買到「萊豬」產品。儘管政府宣稱「進口的萊豬必須符合安全容許值」,以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但各界還是擔心:「現在美國進口冷凍豬肉價格大約35-40元,是臺灣豬肉的一半,開放之後美豬價格會更低廉,一旦食品業者大量使用進口的美豬,會不會衝擊國內產業,更造成消費者的食安風險?」 根據中央社報導資料顯示,臺灣豬肉資給率超過9成,2019年的進口豬肉量僅有7.91公噸,進口主要國家為加拿大,占進口比例的47%、西班牙占18%、美國位居第三占17%左右。 由於加國豬比美國豬更具便宜,因此開放之後對進口肉品的版圖估計影響不大。 圖片來源:中央社 無利可圖的生意,沒人想做 加拿大豬肉的價格遠低於美國豬肉,就算與使用瘦肉精的豬肉相比,仍比美豬便宜。依據農委會農產品貿易統計查詢系統的資料顯示,每公斤加拿大豬肉均價為58.6元,美國豬肉為71.1元(不含瘦肉精的豬肉價格更高達78.9元)。 國產豬肉的價格約在100-110元左右,雖然價格高但品質優良且好吃,臺灣豬在市場上已經有高端的分眾優勢。對於想「節省成本」的業者而言,採購加拿大豬肉會是較合理選擇(內臟部分亦如是)。因此務實面來看,開放美豬對豬肉市場的衝擊不大。 為什麼過去反對美豬開放的聲音這麼大呢? 圖片來源:誠實可靠小郎君(部落格) 今非昔比,臺灣品牌的自我認同 2000年後農業貿易全球化,美牛美豬的進口議題開始發酵。儘管當時國民消費水準提高,但民眾對「臺灣品牌」的認同度不高。進口食材往往被認為是高品質、可信任、安全健康的代表,最有趣的例子莫過於「瘦肉精的美牛在臺灣市場仍受歡迎。」就算科學數據顯示美牛有狂牛症、瘦肉精的食安風險,部分消費者對美牛仍趨之若鶩。但近幾年隨著本土文化與青年返鄉務農等熱潮,無形中帶動豬產業的升級與創新,鬍鬚張魯肉飯、新東陽肉鬆、快樂豬等品牌, 當豬肉產品搖身一變成為很潮的「臺灣精品伴手禮」,臺灣豬也就不再是那個懼怕自由貿易的弱勢產業。 圖片來源:花田喜彘 - 自家養 節氣食粉絲團 養豬科技淬煉「臺灣豬」品牌力 早期(2000年-2010年)的臺灣豬產業仍處轉型階段,大眾對於養豬產業印象大多還停留在臭氣沖天的嫌惡設施。但近幾年越來越多豬農開始轉

【農業洞察 AgriINSIDE 】種間情:解開好品種身世之謎

圖片
鳳梨、芒果、火龍果是夏季的大宗果品,儘管於菲律賓、泰國與印尼都有生產這些水果。但是大家可能會問: 「為什麼臺灣水果比較好吃?」 「因為臺灣有自己育成的好品種」!而優質的「父本與母本」是好品種育成的開始,透過育種家的「牽線」,將不同品種進行「種間雜交」,進而孕育出優質後代品系。藉著一年一度的情人節,農業洞察帶讀者解析「臺灣水果的種間情」。 遠渡重洋 芒果的異鄉戀 俗稱芒果之王的 「金煌芒果」 ,是由源自印尼的 懷特(White) 品種當作母本,與父本 凱特(Keitt) 芒果雜交後選育的子代。金黃色果皮是來自媽媽懷特的特性,而果肉則是遺傳到爸爸的風味,香甜細緻又綿密。而促成這段戀曲的育種家,就是臺灣芒果育種的傳奇-黃金煌先生。 鮮紅欲滴的 「玉文芒果」 ,則是以金煌芒果當作母本, 愛文(Irwin) 芒果做父本雜交後的子代,玉文芒果兼具討喜的紅色外觀與細緻甜香的果肉,抗病性又比愛文品種強,廣受農民與消費者的喜愛。這段延續金煌芒果的異國戀史,則是臺南玉井的郭文忠先生 早在1900年代美國芒果產業就開始進行商業育種,大家熟知的愛文芒果其實是美國佛羅里達州「Tropical Acres Farms」農場在1940年代所育成的品種,同一年代的知名品種還有風味偏酸的凱特芒果,這兩個品種在1954年被臺灣農復會(現在的農委會)引入育種體系並進行栽培推廣。 (備註:懷特品種係日治時期由日本政府由印尼引進之芒果品種) 鳳梨女的ㄈㄈ尺(異國浪漫史) 「鳳梨會咬舌」是早期長輩對鳳梨的印象,1980年代以前市面上臺灣鳳梨多半是加工使用的 「開英品系」 ,風味偏酸、果肉纖維粗、鳳梨芯也不適合直接食用。 在1990年代農試所由國外引入風味特殊的Rough品種,並將開英種作為母本,育成了具奶香味的臺農17號,也就是耳熟能詳的金鑽鳳梨。與開英種相比,金鑽鳳梨香甜、果肉細緻不咬舌,產量與品質穩定適合出口銷,2000年後已成為臺灣鳳梨的主要栽培品種。 2010年以後隨著國內消費需求漸增,農試所陸續推出具特色的品種,例如適合冬季採收的冬蜜鳳梨、顏色乳白色的牛奶鳳梨、具特殊香氣的香水鳳梨、甚至還有桂花香氣的金桂花鳳梨。 火龍果的紅粉愛戀 火龍果市場早期以白肉果占大宗,1983年由民間自行引入具有甜度高、果肉具紅色「甜菜紅素」的紅肉品種,並將其與白肉品種進行雜交產生商業品種。 由於火龍果的雜交技術門檻低,坊

【農業洞察AgriINSIDE】從固殺草看農業媒體的科學素養

圖片
作者:本文為科技農報發起人柴幗馨與前藥毒所研究員共同編寫整理。 傳統紅豆農民在收穫時,為了方便機械採收作業,習慣使用巴拉刈當作乾燥豆莢的落葉劑。農委會在2017年宣布禁用高用量、高風險的劇毒除草劑巴拉刈,今年(2020)是正式禁用的第一年, 防檢局考量產業需求,規劃了新的配套措施: 將對人體毒性相對低、且使用成本經濟的除草劑(固殺草),開放作為紅豆產業在乾燥豆莢時使用。另一方面也委託藥毒所進行試驗,由「農藥技術諮議會」綜合評估風險後,在7月公告使用方法與規範。 消息一出立刻在農業社群媒體間引發論戰,知名農業媒體 上下游新聞 更援引了三篇科學文獻,佐證其「固殺草對人體有毒,因此反對開放」的論述。 而在 【 曾德賜/我反對固殺草作為紅豆落葉劑02:詳述固殺草造成的生殖毒性與作用機制 】 報導中卻出現了3個科學素養問題: 數據錯置、過度引申、過度簡化 1. 數據錯置:拿不合理的劑量質疑防檢局2 ppm標準 防檢局依照農民使用情境、環境風險、試驗大鼠與人體差異、人體個體間差異及消費者日常攝食習慣,並在符合國際實驗室操作規範下,制定了2 ppm的標準。 而該篇報導的第二段標卻是「固殺草在腦部會造成類似神經毒的激動性傳導。」 作者引用了法國Lapouble等學者於2002年在Brain Research的研究成果,但文獻中使用的固殺草是實驗室等級的高純度藥品,不是農業使用的商品劑型,且試驗進行方式是將75 mg/kg(相當於75 ppm)的固殺草水溶液注射在老鼠腹腔中,試驗的濃度相當於殘留標準的近40倍。 翻成白話文,根據試驗結果,人要喝75 ppm的固殺草水溶液,(相當於一口氣吃進將近40公斤乾紅豆做成的食品),才有可能像試驗一樣出現癲癇的現象。 該文獻的原始標題為;固殺草在成年小鼠中會透過活化NMDA受體生成一氧化氮的機制誘發異常興奮(癲癇)反應, Phosphinothricin induces epileptic activity via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through NMDA receptor activation in adult mice 。 研究團隊為了探討人體攝取固殺草中毒造成癲癇反應的機制,將75 ppm固殺草注射到成年小鼠腹腔內,搭配其他試驗因子,觀察其腦神經細胞的生理變化。結果顯示固殺草造成小鼠癲癇的作用機轉是透過活化N

【農業洞察 AgriINSIDE 】人人有數據,誰能變現金

圖片
近幾年臺灣積極發展「農業大數據」,新聞常常可看到農業公司、政府或學校聲稱自家平台可以蒐集大數據來增加管理效率。不論是環境數據、地理圖資、產量資訊、甚至價格走勢,在這個人人有大數據的年代,「能把數據變成實實在在鈔票的人」才稱得上是懂農業大數據的行家! 農業數據分析平台雨後春筍般上線,大多是提供使用者跨平台資料彙整、敘述統計、視覺化以及數據變化的趨勢分析,鮮少具備「預測」的功能。 悠由金錢報是臺灣目前能直接預測價格的決策支援工具。使用者可以在LINE介面上取得未來一周的價格走勢,評估進貨出貨的時間點,利用這種預測服務來支持農產運銷鏈的決策行為。 悠由金錢報是否有產業應用的價值? 能否提業者在產 鏈 、運 鏈 、銷鏈上的優勢,從三大關鍵便分曉: 1.在進出貨時間點之前提早作準備 2.價格走勢預測是否精準 3.產品類別是否有太多無法預期的人為干預與自然災害風險 精密度高代表數據再現性高且數具可信(左),準確度高代表數據逼近現實值(中),理想的預測結果可兩者兼顧(右) 新增說明文字

【農業洞察AgriINSIDE】 •「蔬果價格分析」 看數據的4要點!

圖片
【農業洞察 AgriINSIDE】 •「蔬果價格分析」 看數據的4要點! 數位農業時代來臨,「農業數據分析公司」雨後春筍般冒出,如何在農業大數據裡成功「淘金」?生物統計與詮釋數據決定成敗。數據(資料源)是否實際反應產地現況?還仰賴經驗豐富的領域專家(domain expert)做出適當的詮釋之後,才能賦予數據的產業價值。 臺灣目前的農產品價格分析工具,其資料源大致可分為三種,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批市行情站)、農產品產地價格查詢系統(產地系統)、第三是各家公司自己建立的情報網。網路發達的現在,「蒐集農業數據」已不是問題,如何解讀、怎麼看數據?大眾不妨掌握四大要點,嘗試從大數據中掏金! (一)資料源是否代表市場價格 「作物產量、批發市場交易量、進出口量」是三個價格指標的評估因素。 舉香蕉為例,2016年(105年)臺灣香蕉產量約25萬7千多公噸、外銷為1585公噸、批市交易量約3萬1千公噸。換句話說:臺灣香蕉以內需為主,其中1成進入批發市場,9成不經批市而是走盤商、行口或貿易商。 從統計數字來看,批市交易價格僅能代表國內1成香蕉價格的市場狀況。但大型收購者往往參考批市價格(尤其是北農)採購農產品,因此根據經驗(產業文化)批市價格仍然具有指標性。 (二)批市平均價格不是唯一指標 判斷價格分析是否具有參考性之前,得先了解目標品項的價格資訊是否有地域性差異,才能做正確的判讀與決策。 批市價格、出口價格、農會收購價格是臺灣國內較容易取地的價格資訊。由於國產香蕉大多為內銷,因此可以忽略出口價量對國內價格的影響。以109年「香蕉批市價格」資訊為例,台中批市占總交易量的25%、三重約20%、台北一與台北二各自約12.5%。 圖片來源:  當季好蔬果 「台北一(批市)雖然是價格指標,但價格是否可對應臺中批市(或所有批市價格)?可能還需要考慮交易量因素。」 通常大宗果品北中南三地的漲跌起伏會一致,但一些地域性明顯影響風味的水果(例如鳳梨),就常出現個別地區價格特別低的狀況發生。 (三) 農產品特性,決定價格分析服務的「直接受益者」 〔「為什麼批市價格這麼低,量販店卻賣這個貴?」是典型錯誤解讀資料的案例〕 農產

【農業洞察 AgriINSIDE •水果怎麼賣?評測全台4價量平台

圖片
數位農業時代來臨,許多新創公司紛紛發佈自家「農產品價格預測」的服務與產品。科技農報盤點了臺灣3個好用的農產品價格分析平台,分析各自特色與讀者朋友們分享!這些平台包含農委會的網站、民間公司的網站與社群軟體機器人,三者都是結合了政府開放資料與資料科技的新興數位農業服務案例。 「價格預測」早已不是新概念! 臺灣農糧署早在2004年就啟動了農產品農情預警機制,透過農試所提供的航拍資料評估作物栽種面積與當季產量。早期這些情報大多刊登在紙本中文期刊「農政與農情」,網路上僅有PDF檔,沒有網頁版的書目資料。這種「看似開放卻又讓使用者找不到資訊」的狀態直到近幾年才改善,現在大眾終於可以在網頁上找到當月的大宗產品產量預測資訊。 農糧署農情預測網站  https://www.afa.gov.tw/cht/index.php?code=list&ids=892 1. 「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政府開放資料重要里程碑 西元2000年我國鼓勵政府機關資訊電子化(e化),因此催生了「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藉助網絡工具讓批發市場的價格公開透明化,而資料格式完整且容易對接的特性,更是開發者們樂意使用的重要成功因素。儘管網站資料視覺化的品質不夠優良,例如使用者匯出資料時,介面操作不夠直覺性,圖表呈現方式過於死板,但資料格式統一且具有商業價值,可說是開啟數位農業服務的重要里程碑。 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 http://amis.afa.gov.tw/main/Main.aspx 2. 「當季好蔬果」資料視覺化的先鋒 西元2007年菜土菜金的農民生計議題發燒後,開始有資料工程師將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的資料延伸應用,讓不熟悉資料分析的使用者也能運用價格情報。開發人員建立價格的數據模式並搭配演算法分析,建立了「當季好蔬果」。網站整合農產品批發市場與末端市場行情,提供消費者、採購商、與農民每日的價格資訊,並用清晰易懂的資料視覺化技術,讓使用者即時掌握價格情報。 當季好蔬果  https://www.twfood.cc/ 3. 「農產業資訊共通平台」產地導向的價量分析工具 2020年高雄農業局發佈了「農產業資訊共通平台」,主打農業地理圖資與農產情報的綜合性情報站,平台價格分析功能是使用微軟的圖像化套件(Po

貓咪傳染武肺?專家籲飼主勿恐慌

圖片
貓咪傳染武肺?專家籲飼主勿恐慌 武漢肺炎(學名:新冠肺炎 Covid-19)疫情儼然成為世界性災難,重災區美國紐約市在4月6日傳 出「動物園的老虎疑似感染武漢肺炎」。而四月初中國科學家發現:貓科動物比其他動物例如犬科、雞、豬與鴨相比,比較容易感染冠狀病毒。 消息傳出引發全球「貓奴」的恐慌,究竟家貓會不會成為防疫的「破口」?美國病毒學家在頂尖期刊網站「自然」做出評論:「尚未有科學證據顯示貓科動物傳染武漢病毒(新冠病毒)給人類,飼主不必恐慌。」 中國研究顯示貓咪容易感染武漢肺炎病毒 2020年4月1日中國哈爾濱研究所發表「冠狀病毒(SARS-CoV-2)在寵物與禽畜動物的傳染性」 研究,結果顯示:以人為方式在不同種動物鼻腔中接踵冠狀病毒(SARS-CoV-2),貓科動物相較其他動物如雞、豬、鴨與狗等,比較容易感染冠狀病毒(武漢肺炎病毒屬於冠狀病毒之一)」。此外中國團隊也聲稱:受感染的貓咪會以飛沫方式傳染病毒給其他2隻貓咪。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的病毒學家Linda Saif表示:飼主們不需恐慌,因為中國的研究是在實驗室進行測試,且試驗動物的樣本數量不多(傳染實驗的樣本數只有3隻貓)。此外實驗方法沒有模擬現實生活中人與動物的互動狀態,更不用說研究者是接踵了極大量的病毒在動物身上,正常生活環境不太可能有這些感染條件。 受感染的貓咪沒有出現武漢肺炎症狀,傳染可能性不大 Saif博士也提到:「受到冠狀病毒感染的貓並沒有出現症狀,這表示病毒藉由貓傳染給人的可能性不大。該篇研究也沒有說明試驗中的三隻貓的生活環境,很可能未感染的貓咪是因為接觸了帶有冠狀病毒貓咪有的尿液或糞便,才被誤判為感染冠狀病毒。」 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學專家則認為:「哈爾濱研究所的結果固然可參考,但「貓」絕對不是病毒傳染的主要媒介,人傳人才是武漢病毒的主要傳染模式。」 目前全世界傳出寵物感染武漢病毒的報導案例不多,僅有比利時(貓)與香港(貓與狗),雖然有了中國的研究報告可參考,但這篇文獻目前還沒經過同儕審查,仍需更多數據來支持「寵物會傳染冠狀病毒給人類。」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US CDC)則建議大眾:「為了防範疫情擴大,感染者應減少與寵物接觸的機會,當然也不要對著寵物咳嗽、讓寵物舔頰、甚至和寵物共同飲食。」 參考文獻 紐約動物園老虎染武漢肺炎 疑無症狀保育員

【武漢肺炎】全球鎖國狀態,台灣會斷糧嗎?

圖片
【武漢肺炎】全球鎖國狀態,台灣會斷糧嗎? 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世界,各國紛紛進入鎖國狀態,也間接影響各種民生物資的產能,甚至臺灣也出現了消費者瘋狂囤積物資的現象。國內最大時事論壇-八卦版出現討論文章:「鎖國狀態臺灣能撐多久,會不會斷糧?」該篇文章留言中有網友擔心「國內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成」,會不夠吃嗎? 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加劇,臺灣宣布禁止外國人入境當周出現瘋搶白米的現象。 ▍ 根據107年的統計報告顯示,若將糧食分類成穀類(主食如白米與麵粉)、蔬果、及禽畜產品,我國臺灣白米自給率過過100%,蔬菜自給率超過80%,果品自給率超過85%, 肉品自給率超過50%,蛋品自給率為100%,水產自給率超過100%。 臺灣自2002年加入WTO之後,依據貿易協定我國必須進口一定量的白米與水產品,導致稻米自給率出現120.1%、而水產品自給率為104.9%供過於求的市場現況。 除了白米與魚肉之外,蔬菜、水果、雞蛋等食物,都是在地生生產、在地供給的方式自給自足。 農糧署107年糧食自給率報告 ▍ 就算發生了重大災難,臺灣停止與外界貿易的情況下,這些食物還是能仰賴國內農民生產而不餘匱乏。那糧食自給率為什麼只有3成? 所謂的「糧食自給率」是以「熱量」進行加權計算,也就是依照臺灣民眾飲食中習慣吃什麼,作為自給率計算的標準。儘管臺灣號稱米食王國,但現在消費者的正餐選擇不再只有白飯了,而是以西餐的麵條、麵包、薯類、牛肉與乳品為主。從107年的統計資料可看出:小麥自給率僅有0.1%、薯類僅有30.9%、牛肉4.5%、乳製品則有31.7%。 臺灣生鮮蔬果超過8成為在地生產,消費者不須恐慌 ▍ 儘管臺灣豐產白米、蔬果、與豬肉,但卻都不是消費者主要的飲食選擇。 這兩年熱門的生酮飲食(不吃澱粉類食物)、肉品吃到飽、美式炸雞、牛排等,都顯示國人飲食習慣從傳統米食大幅轉變為西式餐點。 如果災難來臨,臺灣不會斷糧,只要你願意回歸米食文化,就能吃的飽。疫情當前,還是要注意均衡飲食,每日五蔬果,不但能攝取足夠微量營養素強健自己的免疫力,又可以支持台灣農民。「抗疫期間,大力選購國產蔬果」才是面對疫情的保身之道! 資料來源: (1) 107年我國糧食供需統計結果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1000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