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洞察AgriINSIDE】從固殺草看農業媒體的科學素養

作者:本文為科技農報發起人柴幗馨與前藥毒所研究員共同編寫整理。

傳統紅豆農民在收穫時,為了方便機械採收作業,習慣使用巴拉刈當作乾燥豆莢的落葉劑。農委會在2017年宣布禁用高用量、高風險的劇毒除草劑巴拉刈,今年(2020)是正式禁用的第一年,防檢局考量產業需求,規劃了新的配套措施:

將對人體毒性相對低、且使用成本經濟的除草劑(固殺草),開放作為紅豆產業在乾燥豆莢時使用。另一方面也委託藥毒所進行試驗,由「農藥技術諮議會」綜合評估風險後,在7月公告使用方法與規範。

消息一出立刻在農業社群媒體間引發論戰,知名農業媒體上下游新聞更援引了三篇科學文獻,佐證其「固殺草對人體有毒,因此反對開放」的論述。而在曾德賜/我反對固殺草作為紅豆落葉劑02:詳述固殺草造成的生殖毒性與作用機制報導中卻出現了3個科學素養問題:

數據錯置、過度引申、過度簡化


1. 數據錯置:拿不合理的劑量質疑防檢局2 ppm標準

防檢局依照農民使用情境、環境風險、試驗大鼠與人體差異、人體個體間差異及消費者日常攝食習慣,並在符合國際實驗室操作規範下,制定了2 ppm的標準。

而該篇報導的第二段標卻是「固殺草在腦部會造成類似神經毒的激動性傳導。」作者引用了法國Lapouble等學者於2002年在Brain Research的研究成果,但文獻中使用的固殺草是實驗室等級的高純度藥品,不是農業使用的商品劑型,且試驗進行方式是將75 mg/kg(相當於75 ppm)的固殺草水溶液注射在老鼠腹腔中,試驗的濃度相當於殘留標準的近40倍。

翻成白話文,根據試驗結果,人要喝75 ppm的固殺草水溶液,(相當於一口氣吃進將近40公斤乾紅豆做成的食品),才有可能像試驗一樣出現癲癇的現象。

該文獻的原始標題為;固殺草在成年小鼠中會透過活化NMDA受體生成一氧化氮的機制誘發異常興奮(癲癇)反應,Phosphinothricin induces epileptic activity via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through NMDA receptor activation in adult mice研究團隊為了探討人體攝取固殺草中毒造成癲癇反應的機制,將75 ppm固殺草注射到成年小鼠腹腔內,搭配其他試驗因子,觀察其腦神經細胞的生理變化。結果顯示固殺草造成小鼠癲癇的作用機轉是透過活化NMDA受體,誘導細胞產生一氧化氮,進而誘發異常興奮反應。

農民依照農委會施藥規則,直接吸入75 ppm的固殺草機會非常低,消費者更不會因為吃了紅豆出現固殺草中毒。報導引用不符合常理的試驗數據,直接推論2 ppm的固殺草會影響消費者與農民的健康,是常見媒體會出現的數據錯置問題。

法國研究團隊發表在Brain Research之數據


2. 過度引申:無限延伸的固殺草毒害論

報導中第三段標題「人類大腦的神經傳導的運作機制及固殺草一旦進入的後果」,引用了2014年法國Laugeray學者發表在Frontiers in Behavior Neuroscience 的研究。該文獻標題為:孕期與產後暴露於低濃度固殺草會誘發小鼠產生類似自閉症的症狀,Pre- and postnatal exposure to low dose glufosinate ammonium induces autism-like phenotypes in mice

退一步來說,先不提老鼠試驗是否能直接驗證在人體,第一、研究結果與血腦屏障毫無關聯;再者、研究主要在說明固殺草對小鼠胚胎發育的影響,並建議現行毒理評估應將「對孕期婦女的健康」列入毒理試驗的一環,文獻的結論與報導標題關聯性非常低。

固殺草是否能穿越血腦屏障?
穿過血腦屏障的固殺草還會影響腦神經發育嗎?

「固殺草可能透過血腦屏障...後果可想而知」間接暗示了讀者「固殺草會透過血腦屏障影響人體」的結論。其過推導過程單憑作者臆測,沒有文獻佐證,若真要進行推論,提出完整公開的文獻會是更適當的作法。

上下游新聞科學報導中出現過度引申的問題-



3. 過度簡化:糖會誘導發炎細胞,因此吃糖會致癌

報導中引用了固殺草導致老鼠肺炎的研究,卻直接簡化其中的病理機制,乃至將三篇文章綜整出「固殺草對人體有毒性,因此不能開放」的結論,而在系列專題充滿著「固殺草對老鼠有毒性- 政府說沒有毒-政府故意忽略毒性」的鋪陳。

退一百步來看,不管小鼠試驗與人體健康的相關性、也不管藥劑處理的合理性:

防檢局制定的標準(2 ppm濃度)下,小鼠還會出現癲癇症狀嗎?
媒體是否該提供完整公開資料,查核固殺草是否能通過血腦屏障?
農藥中只有固殺草對老鼠肺部有害嗎?  還是所有劑型相同的農藥都會對肺部有害?

報導是應當進行查核的義務,而不是用「一旦」來忽略所有科研人員的努力成果。為了點閱率與娛樂性,媒體免不了在報導中簡化研究過程、做出誇張的結論。就像網路上瘋傳「吃糖會恐致癌」的新聞,直接簡化糖與癌症細胞的關係,便得到吃糖恐罹癌的標題。



缺乏科學素養、過度簡化的報導不但會誤導讀者,更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成本

全球的農藥規範都是經過嚴謹的試驗規劃,在符合國際標準的實驗室進行毒理試驗,並經過專家充分討論後做出農藥毒性的評估報告。參與決策的實驗室還必須經過認證機構核可(例如取得GLP實驗室驗證),才具備了「產出毒物報告的資格」,簡言之,實驗室提出的數據必須具有品質,其結論才能被國家接受。

科學專題報導並非上網找幾篇「餵食老鼠固殺草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的文獻,就可做出「開放固殺草會導致腦神經損害、孕婦生出自閉兒、農民會得肺炎」的結論。其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觀念:「是否有全面性的資訊 aka 平衡打擊」。通常會列出正反方證據提供讀者參考,畢竟科學的初衷都是「釐清爭議點,解決問題」。文末列出引用文獻更是身為研究人員最基本的科研素養。

儘管媒體聲稱該篇報導為作者投稿,但平台本身還是有義務把關文章的品質。身為具農業話語權的媒體,提供讀者正確、完整、衷於事實的科學報導本來就是作為媒體平台回饋支持者最好的作為。


參考資料:

留言

  1. 政府審查農藥毒性,不宜獨信「良好實驗室操作」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7185911471008&set=a.10151020961131008&type=3&theater

    回覆刪除
  2. 引用郭老師:
    科文指出曾文所引用的兩篇學術期刊論文,認為犯了若干謬誤,而在結論中表示:「全球的農藥規範都是經過嚴謹的試驗規劃,在符合國際標準的實驗室進行毒理試驗,並經過專家充分討論後做出農藥毒性的評估報告。參與決策的實驗室還必須經過認證機構核可(例如取得GLP實驗室驗證),才具備了「產出毒物報告的資格」,簡言之,實驗室提出的數據必須具有品質,其結論才能被國家接受」。

    科文這個結論的觀點其實也犯了「以偏概全」的謬誤,只看重制式的GLP報告,而輕視經過同行評審的學術論文。

    回覆刪除
  3. 優良實驗室操作是為了確保攸關對化學品進行安全性評估時數據的真實性及可追溯性,並不是為了創新的科學研究,所以用得諾貝爾獎的實驗室不是GLP,是不是誤會了GLP的意思?

    另外,請參閱下列安全性評估的說明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43462?doing_wp_cron=1597370203.7910270690917968750000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鈣與作物品質,進階篇】鈣肥怎麼挑?哪時後施?怎麼用?實習の植物醫生筆記

美國農學界呼籲:正視學術與農田的鴻溝,是科學家不可承受之輕

【鎂與作物品質】實習植物の醫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