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1的文章

【農業洞察 AgriINSIDE】豬萊了~從數據解讀開放萊豬的經貿戰略

圖片
「 政府為什麼要開放萊豬」 「我們用萊豬換回了什麼」 「以前反萊牛來豬,為什麼現在不反」 2021年台灣政府將豬肉進口規定放寬,允許含萊克多巴胺美豬及30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入台。自從1999年美國允許萊克多巴胺(萊劑)作為畜產動物的飼料添加物之後,各國對萊劑始終存在疑慮。有鑑於此,2012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便訂出了萊劑在肉品的殘留容許量,用科學標準作為世界肉品貿易談判的共同準則。目前全球禁止萊豬進口的國家約有160個,允許進口的國家除了美國外,還有CPTPP成員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如日本、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等26國。 台灣看待食安議題時往往跟進美日歐等先進國家的作法,但貿易政策的多半與食安沒有直接關係,「食安疑慮」反倒是談判桌上關稅攻防的說詞。 否則如何解釋為何日、加、紐、澳等先進國家願意接受萊豬?難道中、歐、俄政府就比這些國家更注重食安? 台灣為什麼要開放,換來了什麼? 「歐盟和中國都不開放」是大多數人的質疑, 而從貿易談判的角度來看,歐盟和中國是少數能與美國互相制衡的大型經濟體,「畜產禁用萊劑」對歐盟與中國而言能換取更多關稅的談判空間。 例如歐盟提供了「每年8成非賀爾蒙牛免關稅」的優惠給美國,中國則承諾放寬30月齡以上美牛及牛肉產品的限制。(註1) 農業在台灣對外貿易往往是交換籌碼,不論對中或對美方皆如此。 例如2002年馬政府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開放了中國稻米、大蒜、紅豆...等等進口入台,藉此換取電子、紡織機械...等工業產品關的稅優惠,爾後也簽訂ECFA開放更多農產品進口,中國與台灣的交流溫度也登上高峰。此次開放萊豬後,從美台關係的增溫、國防軍事結盟、半導體科技戰布局、甚至美國2021年建議台灣以觀察員加入WHO等,不難看出「農業換取國際角色」的目的。(註2) 以前反萊牛萊豬,為什麼現在不反 「禁用萊劑飼養(法規)」是在談判桌上的籌碼,這也能解釋不論藍綠,執政黨都走向逐步放寬美牛與美豬以換取貿易協定的軌跡。在2018年之後美國三大豬肉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 Foods)、美豬肉商JBS、泰森食品(Tyson Foods)陸續宣布禁用萊劑, 因此目前美國市面上使用萊劑飼養的豬肉大約只剩2成。 (註3) 另一方面,從產值評估「開放美國萊豬」對台灣肉品市場的影響,首先,美豬價格(萊豬或飛萊豬)都比加拿大豬肉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