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6的文章

關於氣候變遷,農業專家這麼說:改善畜牧操作與稻作栽培方式,能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圖片
關於氣候變遷,農業專家這麼說:改善畜牧操作與稻作栽培方式,能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編譯 許雅媛 / 編輯 柴幗馨、林韋佑 你知道嗎?全球超過一半的非二氧化碳(non-CO 2 )溫室氣體(GHG)的排放來自農業活動!根據一篇最近發表在環境科學期刊上的報導,這個比例在未來20年內,尤其是開發中國家將會持續增加。然而美國的環境保護協會提出一項分析數據,證實至2030年,農業活動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有機會大幅降低。 圖片來源: Climate Change Explain 農業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於種植穀類作物的農地,包括水稻,餵食牛、羊之類的反芻動物所需要的牧草,都會排放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N 2 O)及乙烯(CH 4 )。儘管農業部門都對於如何能有效減少全球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十分感興趣,然而這方面的研究數據,相較於燃燒石化物質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之研究少了許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收集跨越不同地理區域的數相當困難,,畢竟不同國家會因為所在地理位置不同,有各自的農業操作方式。因此,排放的溫室氣體種類也不同,導致結果複雜難以分析。 作者分析了美國環境保護協會近年提出的模式與資料,評估未來降低全球七大地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減少溫室效應造成的社會成本(如:健康危害、水災風險提高以及能源需求增加等成本)。評估結果綜合了作物的產量、水稻生產系統、畜產管理與肥料管理等,從結果中擬定了幾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農業生產策略。例如:將產量、商品價格、勞力需求與灌溉水費用納入考慮,規劃出未來10年、20年,既能夠減低排放,又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的成本的方法。 結果顯示,減少農業生產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可行的,甚至每年可有計劃的減少 13~16% 的溫室氣體排放 (超過 520 公噸的二氧化碳)。特別是亞洲,有很大的潛力可以進行此溫室氣體減量的計劃,透過改善畜牧管理與水稻栽培方法,就能降低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然而,作者仍然提醒我們需要注意溫室氣體對全球糧食產量的潛在衝擊,尤其是地區性的糧食危機。 資料來源: 每日科學 March 17, 2016 Can improve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help combat climate change?

台灣農人週報0620-0624

圖片
台灣農人週報0620-0624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新政府如何解決食安問題?農委會、衛服部、以及環保署聯合推動的食安五環計畫。源頭從各種農藥使用流向,至農民的生產方式,建立生產追溯系統,並嚴格規範食品製造廠商的加工過程,搭配最末端的市場查驗。五個環節希望能確保民眾吃得安心。同時,國際化的源頭管理也是這項政策的亮點,引進國際Global GAP標準,讓台灣農產品檢驗結果有同步全球的水準,就能增加本土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1.【有機加工課程 提升農友農產品價值】 行政院農委會花蓮農改場為強化農友農產品的加工利用技術,協助開發有機農產加工品,提高有機農產品附加價值,並朝向二級產業發展,6月21至6月23在農業推廣訓練中心一樓教室辦理農民學院進階選修訓練特色有機農產品加工利用班(一),有32位農友完成3天加工專業課程,表示獲益良多。 花蓮農改場依學員的多數建議及轄區農友的需求,會持續辦理農產品加工課程,課程內容會不斷創新,以吸引農友參加。最後呼籲學員,3天的訓練所學到的加工技術,確實運用到農業經營上,知識才是自己的,若遇到問題請不吝與講師連絡,講師將誠摯為您服務。 2016/06/23 花蓮農改場 2.【農事團成軍 宜蘭有機耕作添人手】 為促進國民就業及舒緩農業缺工問題,宜蘭縣政府獲中央政府的支持,推動「鼓勵國民從事農業工作就業獎勵試辦計畫」,目前招募42人加入農事團擔任農務員,成為「綠領好漢」,預計今年7月上工,月薪約3萬元以上。 經盤點縣內農民經常性及季節性的缺工現況,共有28位種植有機水稻、有機蔬菜、有機茶葉、有機金柑、有機草藥、有機野菜等農民提出需工申請,再經整合出42個農務員職缺,由財團法人蘭陽農業發展基金會擔任用人單位,依勞動基準法規定提供勞、健保及提撥勞工退休金。宜蘭縣政府表示,歡迎即日起持身分證明文件,至縣政府就業服務台、羅東就業中心或各鄉鎮市就服台辦理求職登記。 2016/06/24  NOWnews 3.【台中市大豆契作供餐 60噸在冰庫】 台中市府表示要收購海線農民種植的大豆,供學童當營養午餐,但有學校透露,除上學期有免費豆類產品或豆漿,這學期得自費購買;負責的台中市農會無奈表示,確已向農民完成收購作業,但市府後續作業沒下文,農會也不知如何是好。同時,市農會坦承,去年收購的60多

育種家的福音,美國基因編輯(CRISPR)蘑菇不受基改法律規範

圖片
育種家的福音,美國基因編輯(CRISPR)蘑菇不受基改法律規範 編譯 廖靜誼 / 編輯 柴幗馨、林韋佑 各界輿論還在爭執政府是否應該推廣基因改造作物(GMO crop)時,全世界的各大農業公司已經開始使用新一代的基因工程技術,想盡辦法在農業生技發展上取得先機。美國利用新的生物技術生產的真菌-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未來利用此技術改造的蘑菇,確定可不受基因改造法規律的規範,能直接栽培與上市販售。 美國農業部(USDA)表示,未來以基因編輯生產的蘑菇,將不必受到基改的管制,這也是美國政府第一個放行的CRISPR基因編輯物種。 這項計畫由賓州州立大學的植物病理學家楊亦農教授主導,針對導致蘑菇白色菌傘褐化的多酚氧化酵素基因家族進行基因編輯。研究團隊將這技術應用在俗稱洋菇或白色紐扣菇的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上,以達到抗褐化的目的。透過刪除蘑菇基因組內少數的鹼基對,研究團隊剔除了6個多酚氧化酵素基因的其中一個,成功將酵素活性減弱30%,減緩蘑菇褐化的速度。而賓州州立大學已於2015年9月對這一技術提出了臨時專利申請。 由楊教授主導的研究團隊所生產的新品種蘑菇,因為不包含來自植物病蟲害源如病毒或細菌的外源DNA,因此可不受美國農業部的監管。近年來不包含這些植物病蟲害外源基因的工具正如雨後春筍般的崛起中,逐漸取代了舊技術。 同時,楊教授正考慮成立一家公司來商品化他的改造蘑菇。因為抗褐化的水果與蔬菜再切片後仍能保持原有的顏色,銷售層面上具有相對高的價值。從2014年開始,就已有部分生技公司將抗褐化的基因應用在商業品種上,包含抗核化蘋果與馬鈴薯。 目前有30種基因改造物種,成功避開美國農業部的基因管制法規系統,而蘑菇只是其中一種。美國動植物衛生檢驗署(APHIS)表示,在每個案例中,生物體(大部分是指植物)均不受該機構必須規範的事項所約束 (註) 。 註:農作物在經過美國農業部的審查以外,仍須接受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自願性審查。 大部分能躲避規避美國農業部審查的植物,都是應用鋅指核酸酵素(ZFN)或是類轉錄活化子有效蛋白核酸酵素(TALEN)這類基因編輯技術的產物。但是至今為止,我們仍不曉得

台灣農人週報0613-0617

圖片
台灣農人週報0613-0617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食安又出包?!國小營養午餐食材被驗出農藥超標,根據新聞報導,負責營養午餐的單位表示:團膳公司誤以為使用的食材為產銷履歷蔬菜。顯示團膳業者對於食材選用的能力不足,產銷履歷標章制度推行已經多年,透過標章及QR碼,消費者可以快速的查證蔬果是否為安全用藥的農產品。身為專業的團膳公司,不但沒有把關食材品質,還將責任歸屬歸咎農民,並且讓國小學童暴露在農業超標的風險,各級學校與家長應該全面抵制這樣的公司。 1. 【農委會將落實「食安五環」 協助校園把關營養午餐】 報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抽驗學童營養午餐不合格結果,有部分國中小校長宣稱採用生產履歷蔬菜與CAS 雞肉,仍檢出不合格農藥與動物用藥殘留,經農委會查證,相關營養午餐並非使用產銷履歷食材與 CAS 產品。 根據食藥署公布檢驗不合格資料,農委會除已函請相關地方政府進行查核與依法裁處,賡續加強農民田間用藥管理及遵守安全採收期教育,對於市售抽驗不合格農產品,將配合衛生單位之查訪結果,溯源追蹤管理,以確保農產品安全。對此,農委會除將加強宣導各種認、驗證農產品之內涵,鼓勵營養午餐採用產銷履歷食材,也將配合「食安五環」政策,從源頭輔導農民安全用藥並增加抽驗次數,把關校園營養午餐之食材安全。 2016/06/16農委會官網 2. 【解決缺工 擬開放農業替代役與外役監從農】 農業缺工問題長年累月,農委會預計本月提出整合性方案,改善缺工問題,除了去年已實施的「暑期農業打工」外,還包含成立缺工仲介平台、設置農業研發替代役、輔導刑期較輕的受刑人成為外役監,投入農務勞動,農委會輔導處處長張致盛表示,「部分政策仍要跨部會協商,農委會會窮盡一切方法來改善問題。」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業缺工整合方案待跨部會協商後,這個月就會對外公布,「農委會目前沒有開放農業外勞的想法,現有方法能試就先做,若問題還是無法改善,才有可能進一步考慮開放外籍移工」。 2016/06/15 上下游新聞市集 3. 【農委會:年底前提出農業基本法版本】 國內農地迅速流失,農業議題受到關注,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今天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舉辦的「農業基本法」公聽會中提出,農委會將提出一個行政院版本的農業基本法,將規範未來國內需要多少農地數量、農民的

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美學者提出3個增加農業產值的策略

圖片
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美學者提出3個增加農業產值的策略 編譯 柴幗馨 / 編輯 林韋佑 蔡總統在就職典禮提到: 「全球氣候變遷、糧食生產與安全危機,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課題。」 到底氣候變遷改變了什麼?農業產值將面臨多少損失?台灣那些農業區是最脆弱的地帶?我們該注重哪方面的發展,才能減輕極端氣候的衝擊?類似的問題不只在台灣發生,美國也正積極尋找解答。 圖說::今年芒果受到霸王寒流影響,低溫影響花苞發育導致授粉不完全,而已經結果的果實又受大雨打落,嚴重降低芒果產量。這種極端氣候未來將越來越頻繁,台灣應該如何面對,是重要的課題。 圖片來源: 高雄改良場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讓農業的相關研究結果大多不出「極端氣候會危及人類的生命安全、農業生產並帶來糧食危機」等陳腔濫調。 而美國伊利諾大學跨領域研究團隊則發表了第一個以經濟學模式,分析氣候變遷下,未來100年美國重要農業生產區「產值」所受到的衝擊。雖然氣候變遷絕對會使得作物種植變得更困難,但研究找出提高農產值的方法:溉便利程度、栽培密度和農業補貼都是提高農地價值的因素。 美國西南部是重要的糧倉,主要生產大麥、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然而過去的報告顯示,這一區是美國適應氣候變遷能力最脆弱的區域。尤其是亞利桑那州,未來發生熱浪的頻率將越來越高,而極端的降雨次數也會更頻繁,甚至強度也會越強,如何減輕高溫與水災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另一方面,極端氣候的影響是具區域性的。就算在同一個氣候帶,不同海拔高度的農業生產區對氣候變遷的適應程度也不同。因此本篇研究將氣候變遷的影響,分成高地與低地地區兩部分進行討論。 研究由經濟專家與氣候變遷專家共同完成。因為氣候變遷對農業產值的影響,除了需要準確的經濟模式來評估,也需要準確的氣候預測結果。而「採用經濟學模式評估氣候變遷對農業產值的影響」是本篇研究的亮點,有別於以往只蒐集產量的資訊,產值的評估需要考量各種變因。例如氣候變遷下,灌溉水資源的重新分配、或是進口農產品是否影響當地農作物產值等。 而為了讓研究結果更貼近現實,研究以「未來100年內,農民能夠調整農業操作模式,以適應氣候變遷」為前提,計算農業產值。畢竟氣候變遷是長期性的變化,而農民的生產技術也將不斷革新,設定這樣的前提才能確切反應實際情況。 研究的另一個重點在於溢出效應(

台灣農人週報0606-0610

圖片
台灣農人週報0606-0610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小農的福音:吉園圃生產追溯QR碼免費開放申請囉!比起產銷履歷標章,生產追溯QR碼的申請門檻更為容易。只要是具有自然人身分的農民,就能以網路線上申請,或是透過當地農會、公所連絡相關事宜。而且申請手續不需要手續費,也不用負擔大筆驗證費用。讓自家農產品貼上吉園圃QR碼,不但增加識別度,也能保障消費著的食安權益! 1. 【105年活化農地補(變更) 開始申報】 105年第2期作轉(契)作、休耕及種稻補(變更)申報作業,各縣市已陸續受理。農糧署提醒,第2期作尚未申報或需變更申報或需辦理自行復耕種植登記的農友,應儘速於當地縣市政府公告時間內到戶籍所在地公所或農會申辦相關措施,以維護自身權益。 自105年起已調整休耕給付條件,農地須於申報休耕當期作之「前兩個期作」至少要有1個期作復耕種植農作物,始得申報休耕。農友倘自行復耕種植非計畫獎勵項目之作物,或僅第1期作符合基期年資格並申報休耕,而第2期作未具有基期年資格但確有種植農作物者,請於年度申報(或變更)期間,向戶籍所在地公所申報「自行復耕種植登記」,以利確認復耕面積,維持次年申報休耕資格。 2016/06/04 農糧署官網 2.【國產農產品申請QR code好處多多】 行政院農委會為提升可溯源農糧產品市占率,促進地產地消及區隔進口與國產農產品,自104年7月起,積極推動「臺灣農產品生產追溯」制度,因申請免費、手續簡便,又能提高產品曝光度,增加銷售通路,目前已發出逾萬組生產追溯條碼(QR code)。 申請者取得QR code後,可視行銷通路要求,套印在農產品包裝資材、自黏標籤或告示牌、文宣資料上,而消費者透過行動裝置掃描產品上的QR code,就能獲得產品生產資訊。另為鼓勵農民及農產品經營業者落實生產追溯條碼標籤使用,凡本(105)年7月31日取得條碼且於系統依實登錄標籤使用量者,該會將依使用量酌予補助,個人最高5千元,團體最高3萬元。 2016/06/06 農糧署官網 3. 【不再活體拍賣折磨毛豬 歐盟儀器評等級】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擬在高雄試辦屠體評級,替代折磨毛豬的活體拍賣;且費時培養評級人員有替代方案了!前主委陳保基已請學界進行歐盟評級儀器建置,屆時可用。農委會希望推動此制,以利產業體質強化,且

小芝麻大功勞,增加抗氧化能力,有益健康的好食物

圖片
小芝麻大功勞,增加抗氧化能力,有益健康的好食物 編譯 柴幗馨 / 編輯 林韋佑 過去文獻證實,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疾病都與細胞過氧化現象有關,因此,減少人體內過氧化逆境反應的產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方法之一。巴西研究團隊證實:芝麻油富含多種抗氧化物,確實具有增進人體的抗氧化能力,可有效改善人體過氧化逆境。試驗結果被刊登在國際期刊:藥用食物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當人們在呼吸時,意即體內的細胞利用氧氣與葡萄糖生成能量ATP,就會產生過氧化物;而血液中的過氧化物累積過多,便稱為之過氧化逆境。過氧化逆境可能影響細胞的正常生理機能,甚至引發各種疾病,如糖尿病或心臟病、癌症等。 巴西的研究團隊發現:飲食中多攝取抗氧化物含量高的芝麻,便能有效幫助人體清除這些過氧化物,更能預防高血壓及第二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生。 過去文獻指出,芝麻富含抗氧化物,能幫助人體清除過氧化物,是對人體有諸多好處的食物。而研究團隊證實,無論攝取芝麻的方式為何,比方膠囊、粉、油或直接食用芝麻粒等,只要每天攝取30克,都能達到減輕過氧化逆境的效果。不過,更詳細的生理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及證據。 芝麻,又稱胡麻,是台灣常見的油料作物,主要產地為台南西港區。芝麻油不但可以作為料理直接入菜,也是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榨完油的芝麻粕,由於生物量占芝麻種子的40%,而且富含蛋白質,因此還能作為家畜的飼料。 基於芝麻抗旱能力佳又耐高溫的特性,適合熱帶地區的台灣栽培。台灣栽培芝麻的品種以台南1號為主,產季在每年11月。由於食用油的食安問題,近年來台南農會大量與農民契作收購,並舉行胡麻產業文化節,大力推廣本土芝麻產業。 然而芝麻從採收、脫粒、至加工仍仰賴人力,目前無法全面以機械取代,導致生產成本過高,故推廣上還是有難度。 延伸閱讀: 1. 胡麻栽培技術 2. 農委會加碼補助胡麻(芝麻) 農民:健全採收加工制度更重要 資料來源: Journal of Medical Food, April 13, 2016   Effects of the Intake of Sesame Seeds (Sesamum indicum L.) and Derivatives on Oxidative Stress: A Syste

台灣農人週報0530-0603

圖片
台灣農人週報0530-0603 新聞整理/柴幗馨、張瑞玶 永續農業有機不是唯一,友善環境的安全農業將是未來發展的目標。台灣農業區域破碎,又有許多非法工廠比鄰農田區的問題,農地受到間接污染的案例時有所聞。因此若要實施全面有機將有一定的困難度,故推廣應該循序漸進、因地制宜。讓合理化施肥、安全用藥取代傳統慣行農法,鼓勵目前劑型安全農法的農民轉型為有機栽培,甚至優先補助原本進行安全用藥的農民,從事有機農法種植。而針對現行的有機農民,更應該協助其行銷及開拓通路,減緩農民轉型的的陣痛期,加速友善環境農法的推廣效率! 1.【台灣有機耕地僅千分之7  先推友善農法】 台灣推動有機農業約10年,有機農業耕地約占可耕地的千分之 7,雖與美國相當,但遠低於歐盟數國的 1成以上;為突破瓶頸,農委會擬推廣友善農法作為基礎,以利有機農業擴展。目前台灣耕地面積最大的前三大有機作物為蔬菜類(2439公頃)、水稻(1780公頃)及水果(1206公頃)。 農糧署分析,有機農耕比例偏低,這與台灣地小、鄰田易污染有關,已結合台糖、退輔會等機構釋出農地推展有機農業。農糧署也強調,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對於友善農法與有機農業甚為重視,而在台灣推動有機農業易鄰田污染下,未來先強化推廣友善農法,讓更多人不用農藥、化肥,整體耕作環境才會更適合有機耕作,進而促進有機農業的擴展加速。 2016/05/29 中央社 2.【綠竹筍「大出」  關廟農會啟動真空包裝作業】 端午腳步接近,受氣候影響,今年採收期延遲約1個月的綠竹筍,目前「大出」,產量逐日增加,台南市關廟區農會啟動真空包裝的加工作業,進行市場供需的調節,以穩定價格。區農會總幹事陳愛妹表示,關廟綠竹筍是當地產業三寶之一,真空包裝分為帶殼與去殼2種,都是熟的,拆開後立刻鮮食,相當方便,吃起來口感像嫩梨,很受歡迎。 陳愛妹說,收購後先篩選、清洗,再蒸汽殺菁,接著切頭、裝袋、抽真空,製作流程嚴謹,完整保留了鮮、甜的美味。完成真空包裝的綠竹筍還要再高溫殺菌,之後進行冷藏貯存,運銷各地,目前農會動員人力,在集貨場內全面趕製。 2016/05/30 自由時報 3.【香蕉根根賣 價錢不降反升】 近年來超商店裡香蕉一根一根賣,價錢每根在18-25元上下,南部農民認為怎麼會有人買?但中北部就常賣到缺貨,南州香蕉供應果農

精算收益後才推廣種植,歐盟的飼料轉作計畫

圖片
精算收益後才推廣種植,歐盟的飼料轉作計畫 編譯 柴幗馨 / 編輯 林韋佑 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國內的肉品需求量越來越高。然而畜產的飼料自給率,相較於幾乎100%稻米自給率,台灣飼料自給率居然不到一成。本土的飼料超過9成仰賴進口,其中以飼料大豆為主,作為補充牲畜的蛋白質來源。轉作飼料作物是農地活化與永續農業推廣的方案之一,然而這項措施還需要國內畜產單位的政策支持。比方推廣非基改飼料牧草,才能創造國產飼料牧草的需求,增加農民種植的意願。 豆科作物魯冰花,是常見的飼料作物,適合作為牲畜的蛋白質食用來源。 永續農業,是目前最熱門的農業科學研究,如何平衡人類農耕對環境的衝擊?在歐盟農業發展計畫中,研究團隊認為:農業栽培導入輪作豆科作物的系統,不但能增加土壤氮素含量、減少施用石化肥料、還能保持農業生物多樣性,建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局面。本篇論文被刊登在今年5月的《前端植物科學》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期刊。 歐洲地區的農業主要生產穀類作物,但和其他國家相較之下,歐盟的農業作物種類非常稀少。與台灣相同,歐盟沒有自給自足的飼料作物生產系統,超過70%的畜產飼料都是仰賴進口,大部分都是豆類牧草,作為補充牲畜的蛋白質來源。 由於豆科作物富含蛋白質且具有固氮能力,可提高土壤的含氮量,減少氮肥的施用。因此,推廣豆科作物栽培能增加歐洲地區的農業永續性、並提高蛋白質自給率,像是三葉草屬、魯冰花、以及蠶豆都是很好的選擇。 然而歐洲可耕地面積有限,適合種植豆科作物的耕地面積只占了總面積的2%。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套模式,評估豆科作物加入耕作系統之後,對環境與經濟效益的交互影響。 為了證明這個模式在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氣侯條件下皆能適用,團隊一共分析了5個不同地區的案例,包含德國東北地區、南義大利地區、蘇格蘭、羅馬尼亞、以及瑞典。 雖然豆科作物輪作對環境有幫助,但對農民而言並沒有吸引力,畢竟這些種植豆科牧草的經濟價值沒有比栽培單一作物來的高。因此本研究重點在於精算輪作豆科作物之後的毛利,是否能增加農民收益。 五個地區的案例結果都顯示,種植豆科作物作為飼料用的栽培模式,可以增加農民的淨收入。同時,研究報告指出,種植豆科作物不但對環境有正向貢獻,而且也不會讓農民的收益減少。 另一方面,將豆科作物納入栽培系統後,除了能